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幼小衔接真的那么重要吗?走入这些误区你可能会耽误孩子
2024-01-23 19:07:16 幼小衔接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人生的第一大转折始于读小学。不同于幼儿园的松散,随着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必须适应课堂教育,开始固定时间上课、家庭作业以及考试,知识吸收模式也必将从零散化过渡到系统化化的,家长对其期望值也逐渐提高。在“幼升小”的这一较大跨度下,幼小衔接应运而生了。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育特征,儿童在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需要儿童调整身心以适应,解决好这个转变过程的问题,为孩子在未来新环境下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
孩子为什么需要上幼小衔接?
1、需要建立时间概念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没有时间的概念,如果在入小学前缺乏时间概念,就会表现出上课溜号、课上要去上厕所、没放学就喊肚子饿等问题。
而幼小衔接阶段,首先就要让孩子适应打铃上课、注意听讲、不随便说话、上课时不能去厕所等要求,养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习惯,使之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
2、需要唤醒自主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呈现一种“全包办”的代替做法。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也是一直被幼儿园老师整天跟着照顾,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相对独立,必须学会照顾自己,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剥夺掉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对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幼小衔接就是要养成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需要强化自我管理
年幼的孩子本身自控能力薄弱,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幼儿园的日常成长经历太顺利,依赖性太强,生活上完全由父母、老师安排。同时,幼儿园的老师不会限制孩子的行为规范,容易养成孩子任性、专横的性格。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孩子在步入小学阶段以后,影响学习的巨大障碍。
幼小衔接通过各种方法,反复训练而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力、观察力、思考力,让孩子养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认真阅读等学习习惯。
4、需要学习应对挫折
如今的孩子一直在父母的的保护下成长,许多孩子都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些家长更是过度采取赏识教育方法,无论孩子做任何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的赞赏,致使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所以都有着很差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你的孩子是会退缩,还是选择勇往直前都与他的心理准备有很大关系。从未受到过挫折的孩子往往会退缩、逃避困难。
幼小衔接就是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帮助他们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
5、需要掌握沟通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后,自我表达显得重要起来。一个善于表达的孩子,容易获得他人的肯定,相反的,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甚至很可能会忽视他。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甚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且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社会程度不高,在儿童群体中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要主动帮助他人,一有纠纷只会依赖于求助老师,缺乏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
很多家长虽然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做法上却常常出现偏差,有的甚至陷入误区,以下这些雷,大家勿踩:
误区一:孩子上大班后才开始准备
幼小衔接,不能等到孩子升入大班后才“临时抱佛脚”,而应该是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的长期过程。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并未重视,等到孩子入学前夕开始准备,才发现有点来不及了。
明智的做法
从表面上看,幼小衔接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期间,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应该贯穿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为幼小衔接做准备,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才进行。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名校”,花天价购买学区房。其实,择校不如择师,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味地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应与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盲目地送入名校,孩子跟不上反而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误区三:重知识 轻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过早学习唐诗、识字、拼音等,孩子虽然表面上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会让他的认知过早符号化,进而影响想象力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家长的事事包办也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明智的做法
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还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获得长足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2、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的生活习惯。
3、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学会同伴间相互合作、沟通交流。
误区四: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建设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明智的做法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误区五:孩子表现不好就批评
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哭闹、消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落千丈”等现象。有些家长很着急,认为是孩子学习不够努力而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明智的做法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不要随便责骂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个问题都当作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良好的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在幼儿园,孩子是处于被照料的位置,而小学教育着重孩子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因而,家长们要亲近重视,让孩子养成自己的工作自己做的杰出习气,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才能。
小学是“零起点”教育,但不等于孩子能够“零预备”入学。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思上都具有了上小学的条件,时时间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神往之情,家长一定要实时地进行激发和引导,让孩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