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从中班开始,怎么做妈妈们心中有数吗?这里有份操作指南

2024-02-01 21:07:45 幼小衔接


在我看来,幼小衔接是必须的,但不等于上幼小衔接班,更不等于超前学习一二年级的知识。只有正确地衔接才不怕遭遇“三年级”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如何正确地进行幼小衔接。

为什么要做幼小衔接?不是因为剧场效应、而是因为幼小差异巨大

所谓幼小衔接,指的是孩子的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通过幼小衔接,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中大班的家长可以结识1~2位自己孩子即将入读的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向他们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就读小学的教学特色、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作息时间等。这里罗列几点幼小差异:

(1) 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将内容以直接体验的形式渗透到游戏中;小学教学以学习为主,将内容以间接经验的形式输送给孩子。

(2) 幼儿园老师整天与孩子相伴,照顾小朋友方方面面;小学老师仅在课堂出现,负责传道受业、教书育人。

(3) 幼儿园小朋友们七八个围坐在一起;小学生一人独立一桌一椅。

(4) 幼儿园老师语速慢,同一任务会重申多遍;小学老师正常语速,不会因为孩子没有记住而重复。

(5)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比较松散,对孩子缺乏约束;小学却有许多规则制约孩子,要求严格遵守。

(6) 幼儿园有2小时的午睡时间;小学没有安排午睡,一堂课要坐满40分钟。

根据上述幼小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衔接:

(1)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生活自理、认真听讲、遵守规则。

(2) 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如观察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 心理上的过渡与准备:如孩子对小学生身份的认识,家长身份的转变。

前两项需要提前至少1~2年开始,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幼小衔接从中班开始:学习习惯的建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9月份JUN升中班,班主任有着十多年教龄、女儿刚升一年级。家长会上,班主任播放了两段教学视频,让家长们根据孩子的表现填写《学习品质评价表》。

班主任对我们这群不明就里的家长们说:“对中班的孩子必须强调自我管理、关注学习品质,为小学生活打基础。

这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幼小衔接其实从中班就开始了。

一、学习习惯的建立——“后劲十足”的秘密

如果孩子在一年级真的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进度,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不是没有提前抢跑,而是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专注力不够(上课完全坐不住)、没有时间观念(作业磨磨蹭蹭)、没有学会倾听(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观察能力不足(不认真仔细)等。

比起学习知识本身,我更希望孩子能在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简单说说需要从中班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起来的8个好习惯:

l 生活自理的习惯:从自己吃饭开始

幼儿园时会自己吃饭、上小学就可以自己去饮水机接水;幼儿园时会自己整理玩具和书籍,上小学就可以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幼儿园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上小学就可以主动完成作业。

l 广泛阅读的习惯:日复一日的积累

前面提到的云朵妈妈曾向我请教如何教JUN认字,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一个字都没有。他就是在几年来日复一日的亲子阅读中认识了大量的汉字。

家长十分有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为JUN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涵盖了数学、地理、历史、人文、科学等各类学科,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符合孩子的年龄、兴趣。我为他准备了专属的学习桌和书架,自己也经常捧着书本学习,每天睡前都和他依偎在一起为他读书,周末带他去图书馆和书店……

广泛、大量、持续阅读带来的好处,除了识字量的增加,还有良好的语言运用和口头表达能力(JUN每学期都是班里的故事大王,在全园比赛中也能拿到名次),也为孩子进入小学的知识学习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l 守时的习惯:明白时间是有限的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生活中教孩子认识小时和分钟,准备几个沙漏让他们体会3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各是多长时间;2)准时出门、上学不迟到;3)为游戏或活动设定具体的时间,时间到了就要结束当下的活动,让孩子明白时间是有限的。

l 自我管理的习惯:自己制定计划

在孩子的生活事务中,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安排做什么,家长不着痕迹地引导即可,当孩子不能按照我们的要求时不要过于执着。孩子能够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对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很有帮助,他们会变得更加合作。

时常向孩子灌输“要事为先”的时间管理理念,帮助孩子养成先写作业后玩耍、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习惯。

l 倾听的习惯:看着对方的眼睛

告诉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彼此看着对方进行谈话,对方没有说完不要移开眼神。

在家会看着家长的眼睛听家长说话的孩子,到了学校也会知道老师讲课时要看着老师,从而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会听讲的孩子,学习都不会差。

l 运动的习惯:父亲是最好的教练

孩子生病难受的时候,你是否有这样的心情:“我什么都不想要,只要孩子健康就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学习的保障。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勿忘初心,不要给孩子太多任务和太大的压力,每天都要给孩子放空的时间,融洽的亲子关系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重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与大自然接触,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愉悦孩子的情绪。

目前JUN上两个兴趣班:画画和篮球。如果只能选一个,我首选篮球。

孩子热爱运动还好,如果像JUN一样是个运动能力比较弱又慢热的孩子,往往需要父母狠狠推一把:刚上篮球课时JUN很兴奋,新鲜劲过去后,开始练习拍球、接球,0基础的他畏难情绪占了上风,就不愿意去上课。这时候爸爸出场了,爸爸用了三天时间带他突击训练拍球,在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逼”他必须练习,一直给他鼓劲,使他从1下都不会拍,到能连续拍60下,自信心大增,此后他虽然每次嘴上说不想去上课,但是课上一直都挺开心。

l 遵守规则的习惯:不以自我为中心

让孩子明白:规则对我们不是制约,反而是一种保护。家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如过斑马线等红绿灯、乘坐公共交通先下后上等,以身作则,严格一致地要求孩子;在日常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会制定一些家庭的生活、行为准则,制定之前深思熟虑合理性,执行后就要坚定不移,坚守底线,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往后我们还可以去了解小学阶段的校规、小学生守则、文明规范等,在适当时机帮孩子提前熟悉,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l 得体社交的习惯:让孩子更受欢迎

孩子进入小学后会更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会发展一群更固定的长期朋友,与他们共同学习、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我们要多制造孩子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互相串门也好,组织活动也罢,在交往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行为得体、注意礼仪、关心对方、乐于助人。一个友善、温和、合作的孩子在小学是十分受欢迎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增加自信、心情舒畅。

总结一下:从中班开始,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8个习惯,分别是:生活自理、广泛阅读、守时、自我管理、倾听、运动、遵守规则和得体社交。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前学,学什么?

开门见山:未来老师课堂上会教的,咱不学。

我十分认同学某思总结的孩子上小学“学得好”所必备的“观察力、表达力、数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力、记忆力”等七大能力,然而这些能力都不需要通过报班学习,家长做生活的有心人,购买几本思维训练的书籍带着孩子在家看,发现适当时机带着孩子练习即可。至于认识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掌握多少单词,大家可以佛系一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随缘啦!

幼升小七大能力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重视孩子手部力量的培养,为书写打基础。不需要提前教孩子写字,5岁以后开始练习基本的字母、数字、笔画、偏旁即可(但是一旦开始写,就要严格要求坐姿端正、握笔正确、字迹工整,养成好习惯)。

5岁前可以通过画画,做手工,做家务,运动等形式发展孩子的手部力量。

我就是想报幼小衔接班,该怎么选?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教麻烦,或是工作繁忙没有余力,又能找到靠谱的幼小衔接班,也是可以去上的。

靠谱幼小衔接班首先要符合我们前面说的:重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让孩子“预演”小学的课堂模式和学习生活,而非单纯知识的灌输。这种班至少需要孩子读上半年,而且回到家里家长也不能放松。

短期的幼小衔接班主要是进行学科知识的提前灌输,如拼音班、算术班,这时家长要格外注意授课老师的教法是否和小学老师一致,如果有出入,可能会让孩子走弯路。

总而言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教育才是最好的投资。既然成为父母,既然关心幼小衔接,既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更为了辅导作业时不气吐血,我们尽可能地在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多付出时间和精力吧。

还没想好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不如去上“不务正业”的兴趣班

让孩子有个特长,或许对学业本身没有特别明显的帮助,对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却非常有帮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多元智能”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我国中小学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老师发掘资优学生,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的理论依据。

如果还在纠结上不上幼小衔接班,不妨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去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去上“不务正业”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一个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