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大幕开启 外贸商家的焦虑、突围和机遇

2025-04-19 04:06:00 实时讯息

本报记者 李立 上海报道

国内多家平台公司正尝试帮助外贸商家,从美国关税暴涨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对等关税’的形势每天都在变化,一周前不少人还在观望,眼下却是要先行动起来,想办法转战国内市场。”宁波一位食品外贸公司的“厂二代”张蔷(化名)用“瞬息万变”形容过去半个月的外贸形势。

“现在可能面临最高可达245%的关税,就不能再犹豫。”和张蔷一样,越来越多的外贸商家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

日前商务部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研究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扩宽内销渠道。《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京东、盒马、美团、拼多多、滴滴、淘宝天猫、1688、阿里国际站等公司相继推出落地措施、快速通道,帮助外贸商家加速“外转内”。

“平台企业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是市场在贸易形势变化下的一种灵活应变举措,带来互利共赢。”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

另一种可能是外贸商家进入国内市场会引发鲇鱼效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客座顾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对记者表示:“外贸商品普遍延续出口品质标准,同等品质商品价格明显下探,此外出口转内销也会带来品类扩容,外贸企业成熟的售后体系也会提升国内消费服务基准,形成‘鲇鱼效应’倒逼本土企业升级。”

搭建“立体渠道”

从外贸转内贸,不仅是下决心,寻找合适的渠道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在新冠疫情期间,就开始考虑对接国内渠道,但那时看了一圈就停了。”张蔷告诉记者,当时也看过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直播间,最后核算下来,加上坑位费,利润很薄,自家产品也缺乏品牌包装,基本就是赔本赚吆喝。

借着现在“内外贸一体化”的风,加之“对等关税”的压迫,重新点燃了张蔷这样的“厂二代”外贸转内贸的热情。

首先是开放渠道的一批电商平台公司,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拼多多此前推出了针对商家的“千亿扶持计划”,美团则推出五项举措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苏宁易购也迅速启动“外贸优品振兴计划”。

记者注意到,随着“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帮助外贸商家“外转内”的措施也越来越细化,从最初的宣布投入力度与资金量级,到转入更具体的落地措施。

4月15日,淘宝天猫启动“外贸精选”专项计划,计划覆盖1万家外贸商家和10万款外贸货源,通过快捷入驻与流量激励、托管服务、本地化支持、营销专场、天猫超市直采等六大举措帮助外贸企业快速转型内销。

淘宝天猫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平台生态,通过“半托管”服务和本地化支持,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运营门槛。

淘天集团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些措施的背后是一些更细化的指导和帮助,比如行业小二深入全国100个产业带,提供面对面服务;新推出“蓝星计划”,为出口转内销企业开设专属入驻通道,提供一对一指导。

阿里国际站则主要面向中小外贸商家,通过短期应急和长期能力建设两方面提供支持:短期应急措施包括对接淘工厂、天猫超市等内销渠道,消化滞销库存,提供关税豁免和清关支持,稳定供应链;长期能力建设则是加大本地化投入,帮助商家拓展欧洲、中东等多元市场;用AI这些创新技术降低多元市场的布局门槛,同时提供品牌出海解决方案,提升商家在全球市场上的品牌溢价能力。

“目前的想法是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从长远看要拓展全球多元化市场。”阿里国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已经有上千名小二奔赴全国各地的外贸产业带。

记者了解到,各个平台公司、线上渠道推出的措施也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帮助外贸商家纾困的同时,也在扩充自身的品类与实力。

1688作为阿里旗下源头厂货平台,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带和工厂资源,此时此刻推出的举措以“止血、输血、造血”为核心逻辑,从库存清理、资金支持到品牌打造,形成闭环支持。其免费AI工具和定制化频道为外贸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从搭建快速通道到具体措施出台,这种融合正在以“边摸索、边推进”的形式快速推进。

截至4月14日凌晨,美团闪购已成立外贸转内销专项工作组,其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协调全国闪电仓、便利店、品牌商达成供应链合作联盟,在绿色通道开通24小时内,已有234家企业提交需求,其中,超50家已进入实际内销对接流程。

从美团闪购的数据看,以便利店、新型闪电仓为代表的本地零售基础设施,迅速组成了中国内需消费的“海绵城市”,连绵不断地将外贸商品转入本地居民的千家万户。

搅动市场的鲇鱼?

一旦外贸商家通过上述通道快速进入国内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这种融合意味着互利共赢。”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平台丰富了商品生态,获得更多流量和收益;外贸企业则拓展了市场,实现了业务的转型和延续,共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了发展机遇。

从平台角度看,外贸企业有着优质的产品资源和成熟的生产能力,引入这些企业能极大丰富平台商品种类,提升平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服装类外贸企业为例,其设计和做工往往与国际接轨,能给平台带来更具特色的服装款式,吸引更多消费者。”朱克力说。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平台则提供了一个庞大的销售渠道。原本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外贸受阻便陷入困境,而平台的介入,使之迅速在国内找到新的销路,解决了库存积压、资金回笼等难题。

在庄帅看来,“电商平台此番布局,短期看是帮助外贸企业纾困的应急方案,长期则是在培育新消费生态”。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贸商家可能形成“鲇鱼效应”倒逼本土企业升级。

不过在外贸商家看来,要成为搅动市场的鲇鱼并不容易,首先要熟悉国内渠道的特点和优势,把手上积累的库存出清;长期看要研究国内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在产品设计和价格上都要重新梳理。

“最简单的例子,是之前出口海外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原料选择都不一样,如果转战国内市场,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为我们的高品质买单,单纯拼低价我们并不具备优势。”张蔷对记者表示。

“外贸商家‘外转内’势必要遭遇诸多挑战:首先肯定是对于市场、渠道、平台的选择和运营,从大额订单模式到零售模式的转变,这一步就很难。其次是团队、组织和流程对应的调整,规模提升后对应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庄帅认为。

不过在他看来,现在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比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要好很多,当时最主要的的电商平台只有淘宝,用户规模也有限。现在有不同的电商平台和不同的模式提供更多选择,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也更多。

另一个很突出的变化在于,像张蔷这样的“厂二代”正在成为新一代的外贸人,他们思路灵活,学习能力强,应对困难和变化的办法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