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老屯农贸市场的“变”与“不变 | 家门口的故事①

2025-03-31 11:54:00 实时讯息

匡山老屯农贸市场,打2001年就在济南市槐荫区扎下根了,这些年风风雨雨,它就像个老朋友,陪着大伙一路走过来。以前,市场里都是铁皮棚子,从早到晚,吆喝声此起彼伏;再看看现在,都换上LED屏了,实时更新着菜价,科技感十足,热闹非凡。这市场,可不只是个买菜买肉的地儿,它还装着咱老百姓这些年的生活变迁。

24年——三代人的坚守,不变的粮行情

郝学平粮行,在老屯农贸市场那可是响当当的“老字号”,已经开了24年了。这店里的生意,从化女士的父母那辈就开始了,后来传给化女士夫妻,现在化女士的儿子刚大学毕业,也一头扎进了这行。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从最早街边的一个小摊,到现在有了自己的门头,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回忆起以前摆摊的日子,化女士满是感慨:“那时候条件可苦了,没个遮风挡雨的地儿,一遇上个刮风下雨天,就只能撑把伞,起早贪黑的,挣的都是辛苦钱。不过现在可不一样啦,环境好太多了,我感觉连皮肤都比以前好了。”化女士的儿子大学一毕业,就在市场进行了“开疆拓土”,虽说也碰到些难题,可一家人始终把诚信经营的理念记在心里,认认真真服务每一位顾客。化女士常念叨:“我们这些老邻居,卖的东西质量都没的说,这么多年,价格也没怎么涨,就盼着这市场越来越火,来的人越来越多!”

18年——信任比啥都金贵

金锣肉食店的老板房若军,是个实在人,脸上总是挂着笑。他在这市场一待就是18年,市场的点点滴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以前店面小,设备也简单,现在呢,店面宽敞亮堂,设备全都是新的。市场还统一给配了跟智慧系统连着的电子秤,每一笔买卖都清清楚楚,分量准不说,顾客买着也放心。市场对肉的质量把控可严了,天天抽检,就为了保证大家能吃上新鲜肉。”

这么多年过去,最让房若军感动的,还是老客户的那份信任。有个老主顾,都搬到奥体西路去了,每周仍然来到他这儿买肉。“有时候我来晚了,常能看到他在门口等着,就冲这份信任,咱也得继续干下去!”房若军感慨地说道。如今市场越来越好,顾客也越来越多,从顾客到朋友,房若军的买卖也越做越红火,每天都是乐乐呵呵的,“不能辜负人家的信任,咱就把肉卖好,好好过日子!”

15年——质朴菜农的温暖生意经

李克梅是从南部山区来的菜农,在老屯农贸市场卖菜也有15个年头了。她的摊位主要卖南山特产,像南山豆腐、南山蔬菜这些,附近居民都爱买。一到春天,野菜就成了抢手货,蒲公英根、苗条菜、苦菜、苋菜,每天都能卖出去不少。

李克梅说,每天天不亮她就得从南山出发,赶到市场把新鲜菜摆好。来买菜的大多是老街坊,好多都是多年的老客户。有些老人一早送孩子去上学,然后去森林公园遛个弯儿,接着就顺道来她这儿带点菜回家。也有不少年轻人,专门来买南山土特产,拿去送朋友、送长辈。李克梅这人不太爱说话,可对顾客那是十二分的耐心。碰上年纪大些、爱挑挑拣拣的老人,她从不生气,总是笑着说:“人上了年纪,就跟小孩似的,多担待着点就好啦。有时候他们嘴上抱怨几句,可下次还是会带着邻居朋友来照顾我生意。”

以前露天摊位上随风飘的塑料布,早就换成了标准化菜台,李克梅摊位旁边就是食品安全检测室,工作人员每天都忙着抽检各种食材。这老屯农贸市场,既有紧跟时代的科技味儿,又满是浓浓的人情味;一边得想法子应对电商带来的冲击,一边还坚守着“缺斤短两就关门”的老规矩。

记者手记

时间的沉淀让烟火气愈发醇厚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里,槐荫处处都涌动着翻新改造的活力,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道路愈发宽敞平坦。但当你走进匡山老屯农贸市场,就会发现,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始终未变,那便是弥漫在空气中浓浓的烟火气。商户们热情的吆喝、邻里间熟稔的问候、新鲜蔬果散发的清香……共同交织成最温暖的市井画面,这就是牵挂在咱老百姓心头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匡山老屯农贸市场,就像槐荫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时代的变革中,稳稳地扎根在百姓的生活里,承载着过去,也拥抱着未来。时间的沉淀让这份烟火气愈发醇厚,持续温暖着老百姓的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平凡又珍贵的日子。

记者:柏凌君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 通讯员:王晓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