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宝宝肠道“钻进”胸腔 医生用单肺“休眠”助其复位

2025-04-10 15:37:00 实时讯息

4月1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介绍,医院近日成功救治了一名肠子“钻进”胸腔的早产儿,通过手术为他将肠道送回了原位。

“35周早产新生儿,体重仅1.76kg,先天性膈疝,情况危重需要尽快手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王刚介绍,这名患儿是在出生1个小时左右,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到该院新生儿科的。

医生正在为这名早产宝宝查体。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这名宝宝出生时胎龄仅35周、体重只有1.76千克,整个身长只有成年男性整个手掌长。

先天性膈疝,导致这个宝宝的肠道不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反而进入了胸腔。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腹腔和胸腔之间有一道分界线,称为横膈。先天性膈疝,就是胎儿期的横膈发育异常,闭合不全,膈肌上有一个洞,腹腔里的脏器通过洞“钻进”胸腔,挤占胸腔里肺和心脏的空间,并对肺和心脏形成压迫,严重的会引起肺发育不良,出生后很快出现呼吸窘迫、缺氧表现,需紧急手术,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为1/2500-5000。

“孩子属于新生儿危重型膈疝,疝口约3厘米×4厘米,术中发现部分横结肠、小肠疝入胸腔。”王刚介绍。

王刚介绍,先天性膈疝的常规手术方式是胸腔镜下膈疝修补术,在孩子的侧胸壁打三个5mm的小孔,两个操作孔,用精细的操作钳将“钻进”胸腔的脏器送回腹腔后,修补膈肌缺损,但这名患儿是早产儿,本身主支气管直径仅3毫米,肺部有效通气空间仅核桃大小,氧储备量不足成人的十分之一,手术难度更大。

在迅速进行准备后,孩子的手术开始了。

在手术中,为给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提供清晰视野和充足空间,医生们决定采用单肺通气技术,通过让手术一侧的肺部暂时“休眠瘪气”,为婴儿狭小的胸腔留出更多的操作空间。

“如何能在3毫米的气道内完成毫米级精准定位,实现单肺通气?”医院麻醉科李义辉主治医师介绍说,“我们采用了支气管封堵器技术,封堵器一次性精准置入目标支气管,手术一侧的肺部30秒内完全萎陷;术中血氧饱和度全程稳定在90%以上,氧浓度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因为精准的把控,手术后孩子未出现视网膜病变,也未出现支气管肺损伤。

最终,孩子的手术顺利完成,他的肠道被成功送回到腹腔,目前,孩子已顺利出院。

专家提醒,孕妈妈在怀孕过程中一定要按时产检,先天性膈疝一般会在母亲怀孕中期做产检时被发现,此时还应该排查是否还有其他畸形,了解胎儿膈疝病情的轻重,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如果家长选择继续留下孩子,孩子出生后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决定紧急手术还是择期手术。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冯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