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2025-04-05 09:37:00 实时讯息

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需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浦江之滨,“韩流”奔涌;潇湘热土,“文旅科”交相辉映;“大唐不夜城”华灯璀璨;“南方小土豆”嬉闹北国冰雪……近年来,随着中央及地方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华夏大地热潮处处、生机勃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
然而,与我国文旅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相比,当前全国文旅消费市场仍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一是供需匹配有待提高。例如:旅游信息不对称、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滞后、“文旅﹢多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二是消费潜力有待释放。部分游客的旅游消费有所减少;市场上针对中高端人群消费需求的产品供给不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未能充分激发农村文旅消费潜力;部分旅游产品和服务口碑不佳,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三是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省域、区域统筹不足,旅游线路联动引流不够,热门旅游景区旺季接待压力较大。文旅消费刺激政策“内卷”严重,不利于形成文旅消费“大循环”“大流通”格局。消费刺激和配套服务支持不够,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旅游需求。因此,未来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提质文旅供给,释放市场潜力。紧跟潮流发展创新业态,挖掘游客情绪价值,推进文旅科技融合,提升产品吸引力。培育高端市场,全方位提升旅游质感。突出地方特色,深挖本土文化,开发特色商品及文创产品,优化消费场景,推动夜间、展馆等消费创新。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助力产业链延伸,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从业者薪酬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增添行业活力。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持续发展。聚焦平台载体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培育本土消费品牌,办好消费促进活动,确保政策见效。实施旅游提升计划,优化消费券发放。举办全国性、地域性文旅节会,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健全奖励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强化示范建设,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差异化品牌,塑造文旅消费新生态。建立健全经营主体退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
强化智慧文旅,实现精准对接。开发省域旅游信息App,提供全面旅游指南;完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游客数据,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智慧管理,迅速汇集信息,提升监管水平;挖掘旅游数据,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完善长效机制,协调解决负面信息,破除消费障碍,营造放心、文明的旅游环境,促进文旅市场健康发展。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数字科技的引领下开启了跨时代的转折,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融合应用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传播、展示、管理等重要环节提供了新动能。但当前国内在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方面还普遍存在缺少顶层设计且基础较弱、开发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缺乏、文旅市场数字科技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因此,要继续推动数字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一谋划,特色发展。须尽快出台数字科技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技术标准白皮书,建立协调领导机制;大力提倡和鼓励各地在统一网络接入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业务开发,探索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游客喜爱的文旅品牌;设立文旅平台统一入口,借助资源集中效应,打开市场,扩大影响,护航各类数字科技平台顺利进入市场;探索不同主体、不同平台间文旅数据分享动力机制。
梯度培育,打造品牌。政府部门应与文旅行业、企业等社会团体价值共创、协同发展,持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中小微数字科技文旅企业成长,择优投入,重点扶持高成长性的数字文旅企业,打造一批优质数字科技文旅品牌。
加大力度,引才育才。各地因地制宜,依托现有资源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复合型的“文旅﹢数字科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团队。多渠道开通人才培育通道,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定向培养文旅科技专项技能人才,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多渠道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从内部培养大批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对接标准,完善服务。加强对数字科技壁垒的关注和研究,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全面布局,统筹考虑,了解国际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要求,与国际接轨。针对网络漫游、交通出行、移动支付等问题构建统一规则,根据国际通行规则,开通多语种服务,不断为海外游客营造更加便利的旅游环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作者:潘碧灵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