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吴悠:歌声里的南欧阳台

2025-03-27 15:36:00 实时讯息

上海春夜的风裹着玉兰香掠过东方艺术中心,我攥着票根穿过大理石厅堂时,正遇见几位白发老者用意大利语哼着《重归苏莲托》的调子。这场名为“爱的倾诉”的音乐会尚未启幕,空气里已然漂浮着地中海的细碎盐粒。

听众似乎都是从各自的工作职位上匆匆赶来。当石倚洁的歌声从《告诉我,玛丽尤》的第一个元音中舒展开来,舞台灯光恍若地中海正午的阳光,将满场听众卷入亚平宁半岛的温柔褶皱。古典吉他的柔和伴奏是阳光在波浪上撒下的金箔。伴奏与人声之间游刃有余的配合和交融,气息运用时进退分寸的把握,以及最后一句歌词的高弱处理,令人意犹未尽。唱到《罗马的阳台》时,乐句间隙任由手风琴的簧片在乐句间隙开出紫藤花。歌唱家和手风琴伴奏这种“嵌档让路”的默契令人莞尔,声部之间的互补和rubato(弹性速度)的运用,充满浓烈的意式风情和异国情调。在欢快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中,两种乐器和人声展开了精彩的竞奏游戏。吉他的三连音扫弦与人声构成节奏错位,手风琴突然插入的即兴加花如同狂欢节上抛向空中的彩纸。最精妙处在于人声进入时的瞬间平衡——所有器乐突然转为断奏,为人声让出闪耀的通道。

“老歌新唱”在《桑塔露琪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耳熟能详的意大利歌曲在富有新意的伴奏配合和唱法处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乐句处理使用叙述的语气讲述故事,伴奏者在们严格的三拍子框架内,通过细微的速度弹性制造出浪涌般的律动,恰似贡多拉船夫的长桨在运河水面划出的泠泠水波。

“第四面墙”的打破也是本场音乐会中的一大亮点。听众在手风琴独奏《持续低音》时纷纷不约而同地打起节奏,《黑皮肤姑娘》突然跃入爵士乐的漩涡,风箱吞吐间迸发的切分节奏,让人想起托斯卡纳山坡上随风转向的橄榄树林。演奏者用脚掌叩击地板的笃笃声,恍惚间与半个世纪前小酒馆里的舞步产生奇妙共振。当演奏者突然用响指替代某个重音,听众们会心一笑——这分明是罗马街角咖啡吧里乐手们的小把戏。

返场时刻的《缆车》大合唱,将整晚积蓄的热力推至顶点。石倚洁三次返场索性将话筒转向观众席。令人惊异的是,那些平日拘谨的都市人竟能用美声唱法接住每个高音,意大利语歌词如熟稔的母语自然流淌。白发老者、西装白领、音乐学院学生,所有人的声音在穹顶下汇聚成金黄的熔岩——原来这座钢铁森林里,始终涌动着等待喷薄的地热。

音乐为什么能打动我们?那些被地铁通勤碾碎的乡愁、被会议消磨的温情,此刻都在音乐中重新聚合成完整的意象。观众席中自然流淌的唱和,让人惊觉这座城市的躯壳里依然栖息着无数未被驯服的歌喉。

散场时刻,那些被音乐重新拼合的时光碎片,此刻正在每个归家人的口袋里微微发烫。音乐的作用从不是充当现实的避难所,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偏安一隅。站在艺术中心廊柱下,看意犹未尽的人群三三两两哼着《缆车》离去。坐上出租车,望着后视镜里渐远的东艺的玻璃穹顶,忽然想起《罗马的吉他》里的“缄默喷泉和在那之上的阳台”。这场音乐会或许就是都市人共有的南欧阳台,我们在琴弦与歌声的褶皱里,偷得片刻带有海盐气息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