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争月|纪录片《邬达克》:动人的上海故事,珍贵的城市记忆
2025-02-22 15:07:00 实时讯息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2月14日下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创作并出品的纪录片《邬达克》在上海徐家汇书院举办首映会。当天,五集纪录片中文版首次在国内线下放映后,主创团队与上海观众见面,全程近5小时,气氛热烈,创下徐家汇书院单场活动的时长记录。上海观众的热情让从北京专程赶来的《邬达克》总导演陈庆既惊讶又感动。

首映现场
《邬达克》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拍摄历时三年,横跨亚欧美大陆。这部纪录片以欧洲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重构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缝隙里,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在中国上海跨越鸿沟,实现共赢、创造经典的故事。影片内容扎实,画面细腻有质感,叙事自然流畅,现场观众反映连看5集也不累。
与斯洛伐克导演Ladislav Kabos 于2010年公映的邬达克主题纪录片《改变上海面貌的建筑师》(The Man Who changed Shanghai)不同,新影厂这部《邬达克》讲述的不仅是邬达克的故事,更是一个动人的上海故事。

纪录片《邬达克》海报
被激活的城市记忆
放映会当天是情人节,陈庆导演邀请在片中分别担任学术顾问的华霞虹教授和采访嘉宾的我一起与观众见面,聊聊我们三个女人与邬达克“不得不说的故事”。此情此景中,回忆如泉涌。
邬达克1893年1月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拜斯泰采巴尼亚(今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毕业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建筑系。他参加一战被俘后于1918年辗转逃至上海,恰逢房地产和建筑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947年离开上海时,邬达克设计建成了超过100栋建筑,包括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
邬达克挥别上海后渐渐被淡忘了。这位离开上海半个多世纪的传奇建筑师,后来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复活,破圈成为“网红建筑师”,是另一段传奇。

邬达克
1999年,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编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时,发现虽然邬达克作品众多,但对其的了解仅限于几件代表作。他建议自己的学生华霞虹和意大利学者卢卡(Luca Poncellini)将邬达克作为研究对象。
此后,华霞虹从上海城建档案中找寻线索,遍访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作品,完成了以邬达克建筑为主题的硕士论文。卢卡则绕了大半个地球,从加拿大、匈牙利和蒙特卡洛等地搜集到邬达克家人保管的档案,以此为线索从解析建筑师人生历程的角度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外学者的发现又引发邬达克家族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成立邬达克文化基金会。
2004年,我在英文上海日报开始写历史建筑专栏时,第一期选题恰好是邬达克在汾阳路的两个作品,后来不断与他的建筑相遇。当时,邬达克只是少数人知道的名字。
2005年,我与华教授在考察孙科别墅时相识,后来一起探访研究邬达克建筑,合著、合译的《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和《邬达克》传记(卢卡等著)成为这部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参考。

卢卡与华老师在意大利重逢
时任匈牙利驻沪总领事的海博先生通过专栏知道了其老乡的传奇经历,很感兴趣。2008年,匈领馆与中方合作举办了首次“邬达克年”活动,一时间,邬达克风靡上海,民间出现了众多“邬粉”。在上海,很多市民都有一段与邬达克建筑的缘分,有在红房子医院出生的,也有在国际饭店结婚的。
新影厂版《邬达克》介绍了一代代中外学者对邬达克和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回溯了这段上海城市记忆被激活的传奇历程。值得一提的是,制作团队在已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通过再一次海内外档案调研和口述访谈,有了不少新的历史发现和拓展。如片中邬达克打样行员工和邬家保姆后代的回忆,透露了邬达克夫妇都是充满人情味的好雇主,让我对照片上总是表情严肃的邬达克增添了一分有温度的认识。
华教授在上海首映会上坦言,接到陈庆导演邀请时“不开心”。近年来她和业界专家呼吁,邬达克只是群星璀璨的建筑师群体中亮眼的一颗,还有更多成就斐然的中外大师与工匠,同样值得关注。但到后来,华教授和我都很钦佩陈庆导演团队的“功力”。三年拍摄中,这个身在北京的纪录片团队挖呀挖呀挖,翻烂了专业书,把调研做到极致,陆续发来咨询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纪录片也介绍了与邬达克同时代的优秀中外建筑师,特别是邬达克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亲密友谊,很有意思。

《上海日报》2008年6月11日版面
“活着”的邬氏建筑
精彩史料之外,纪录片《邬达克》令人过目难忘的,是活色生香的上海城市风貌。
担任该片学术顾问的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评价邬达克“扑朔迷离”的建筑风格,正如上海近代建筑的整体那样,仿佛建筑风格的大全。邬达克留下了风格多样的建筑遗产,但影片并未堆砌地讲一个个建筑故事。数十座各具风采的邬氏建筑被巧妙分布到五集节目中呈现:《成为邬达克》《立命大上海》《在抽象中繁复》《向最高处去》《留下一扇窗》。
无论是最被低估的派克路机动车库、苏州河畔的啤酒厂、外滩源的真光大楼、广学大楼,还是代表他建筑生涯高光时刻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和绿房子,这些风格命运不同的建筑结合人物访谈,恰到好处地完成叙事。邬达克建筑“扑朔迷离”的美,是上海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
而更吸引人的,则是片中老建筑融入上海当下城市生活的场景。《邬达克》中的大上海集国际范儿和烟火气于一身。在各式各样的邬达克建筑里,上海市民自自然然地工作、生活、学习、看电影、唱沪剧,浓浓的海派生活气息在画面中氤氲开来,这是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录。

上海国际饭店
这么多邬达克建筑得以保存至今,一方面是缘于邬氏建筑现代化的设计和优异的建筑质量,今日仍然可以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邬达克建筑或沿用昔日功能,或植入新功能,在今日上海的城市生活中仍充满活力,是“活着”的历史建筑。
片中采访的人物众多,既有郑时龄院士、伍江教授和华霞虹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有以邬达克建筑为灵感的画家和用话剧讲邬达克故事的导演,也有邬达克家后代与合作者后代,还有老洋房中介老建筑爱好者等很多普通人。受访人物虽多,但不觉冗余凌乱。讲述却很精到,不生硬,真挚动人。

邬达克的孙子Alvin Hudec
情人节活动时,方毓强、金正文、宿新宝、王国骥、杜海军、邵庆、龚大维、周培元等多位受访者或提供线索者也与观众见面,分享了与邬达克的“奇缘”。纪录片《邬达克》与建筑师邬达克一样,像一根金线,串联起很多人和事,连接了上海与世界。
陈庆导演担心活动时间过长,原本只打算放映第一、三、五集,后来应观众要求改为五集全放,没想到反响依然热烈。我负责的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全程直播了活动,线上观众热情也高,最后相机都“发烧”了,靠贴冰宝宝支撑了近五个小时的超长直播。
《邬达克》的介绍写道:“他凭借良知和专业,在充满不确定的乱世中坚守确定之我;离开上海70多年后,他意外成为‘网红’,重回公众视野。今天,人们在对他和他的建筑的重新解读中,观照自己,理解当下。”
纪录片《邬达克》既是邬达克的故事,也是很多我们的故事,是真实动人的上海故事。期待电影版。
(乔争月,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主理人,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阅读南京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
来源:乔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