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25-04-14 17:31:00 实时讯息

作者 刘俊 丘北县平寨乡党委书记

李洪亮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把稳乡村文化振兴方向之舵,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指明了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文化是人类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享性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体系、艺术表达和物质成果,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工具,也是群体身份认同的核心。文化振兴则是通过系统性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激发传统文化资源,提升现代文化活力。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振兴乡村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与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的平寨实践。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世代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达64.37%。近年来,平寨乡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振兴,以壮族花米为背景,建设了花米主题公园、花米缘农场、花米缘餐厅等系列IP,群众收入持续增加,文化活力得到激发。一是推进“非遗+”大有可为。通过“非遗+”的创新路径,将非遗与现代科技、旅游、教育、文创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商品,使其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二是创新“农耕文化+”大有可为。创新“农耕文化+”文旅融合、数字科技、教育研学等模式激活乡土资源,赋能产业升级,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平寨乡创新“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群众参与”模式,以稻田为舞台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体验。三是实践“传统村落+”大有可为。以“传统村落+”模式推行保护发展并举,整合资源促增收,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平寨乡国家级传统村落革雷村,依托古榕奇景、吊脚楼群、天生桥、革雷瀑布及普者黑AAAAA景区优势,实现了“古村焕新颜、文化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四是传承“红色文化+”大有可为。通过“红色文化+”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旅游、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平寨乡以“布凹会址精神”为内核,构建“红色实景+沉浸教育”融合模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是开展“活动场所+”大有可为。创新“活动场所+”模式,整合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等多元功能,构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平寨乡创新“村史活化+幸福联动”模式,在蚌勒上寨建成乡愁记忆馆和“一老一小”幸福驿站。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寨乡着眼长远来谋划、立足实际来推动、形成合力来落实,以文化振兴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一是高度重视、组织有力。从政策制定到资源调配,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为文化事业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二是统筹全局、分类施策。文化振兴涉及面广,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只有将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与分类施策的精准落地相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部门协作、强化保障。文化振兴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宣传文旅、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文化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为文化项目提供经济支持;教育部门要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文化人才等。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文化振兴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稳步推进。四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解放思想意味着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发展是文化振兴的核心动力,只有将解放思想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真正实现文化的振兴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