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司马迁祠景区9处景观园,勾勒出中国三千年历史!
2025-01-14 10:00:13 旅游景点
司马迁景区位于韩城市芝川镇,毗邻黄河,以司马迁祠、国家文史公园、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园为依托,历史悠久,雄浑壮观,是一个集朝圣祭拜、历史文化熏陶、休闲观光学习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司马迁祠进行修葺扩建,景区保存有司马古道、九九台阶、献殿、寝宫、宋塑司马迁坐像、元修司马迁墓冢,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碑刻等古建文物,设有司马迁文化系列展,史记故事、十二本纪景观园等《史记》文化系列展。
十二本纪景观园,位于司马迁祭祀大道两边各30米地带,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整个景观园区以人们喜闻乐见,又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景观小品、文字,及绿植,各部分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纪》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记载,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脉络,作为《史记》的总纲,《本纪》与其它四体之间存在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所以说了解了十二本纪,就基本了解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因此游览十二本纪景观园,可以使人徜徉于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祖国的古老文明。
1. 五帝文化景观园
《五帝本纪》记载了父系传说时代帝系相承,炎黄子孙的形成过程,约公元前二十四、二十三世纪,由原始公社进入部落联盟时期,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圣明君主。黄帝,姓公孙,号轩辕,阪泉之野战败炎帝,涿鹿之战擒杀蚩尤,被诸侯尊为天子。黄帝即位后开山通道、播种百谷、建舟车、驯鸟兽、定音律、制衣冠、令仓颉造字、教百姓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颛顼,号高阳,黄帝孙。改革历法,禁绝巫教,强令各部族接受统一的宗教教化。帝喾,号高辛,颛顼侄,以仁慈闻名,平等待人,修制历法,帮助先民掌握金属冶炼技术。尧,名放勋,号陶唐,帝喾之子。据天象定历法,教民劳作。政治上戒饬百官,设谏鼓,立谤木,以通民意,众工皆兴。晚年禅位于德才兼备的虞舜,开创禅让制。舜,名重华,号有虞,执政期间,放逐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为民除害。制刑法,倡慎刑,实行官员问责制。兴革政治,选贤任能,建立“三岁一考功”的官员考核制度。命大禹治水,天下大治。晚年禅位于禹。
2. 夏文化景观园
《夏本纪》记载从禹至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概貌。禹,名文命,号夏后,黄帝玄孙、颛顼之孙。接替父鲧的治水之业,改堵为导,历时十三载使河水各循其流。考察物产地形,开辟沃土,教民耕作。修通山道,使四方互通。分九州,划五服,定贡赋,致力于德服教化,最终形成以九州为中心,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禹崩,子夏启以武力征伐继位,开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奴隶王朝时代。启崩,子太康继位,不修民事,溺于田猎酒色,有虞氏首领后羿趁势夺位,史称“太康失位,后羿代夏”。之后太康之侄、仲康之子少康苦心经营,恢复夏后氏统治,是为“少康中兴”。之后历五世而有帝孔甲,性情乖僻,尤好鬼神,淫乱昏聩,各属邦纷纷叛离,夏后氏德祚衰微。最后履癸即位,生活奢侈糜烂,暴虐无道,内政不修,商汤讨伐,取而代之。履癸流放至死,谥号桀,意为暴虐。
在这里要说一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了。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在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之后,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治水13年后,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据说禹在治水到涂山国时,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而且大禹为了治理水患,他坚持“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对自己的居室器用要求简朴鄙陋,却致力将大量费用用来为百姓修筑沟渠、凿山治水。他时时处处以“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来表率践行,成为百官的典范,受到民众拥戴,从而最终建立了夏王朝。
3. 殷文化景观园
《殷本纪》记载自成汤建国到殷纣灭亡,大约自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十一世纪,自成汤兴起,盘庚、武丁中兴,到纣的灭亡,历时约六百年。殷初称商,因盘庚迁殷始称殷。相传帝喾之妃简狄食玄鸟卵而孕契,即殷始祖。契辅佐禹治水有功,舜任其为司徒,掌管五伦教化,封于商。商王成汤时定居于亳,灭夏建殷。第四代君主太甲即位,不遵汤法,背乱德义,被伊尹流放桐宫,三年后被迎回受政,世称太宗。第八代君主雍己,殷道衰,弟太戊即位,重用伊陟、巫咸,殷复兴,世称中宗。自中丁以来,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连续九代朝纲混乱,国势更加衰落。直至盘庚再次迁都于亳,又复兴。武丁得贤臣傅说于险,殷大兴。君主武乙无道,辱神射天,狩猎时被雷击死。君主帝辛,谓之纣,好酒淫乐,爱妲己,做酒池肉林,行炮烙之法,剖比干,囚箕子。武王伐纣,困纣于鹿台,纣赴火而死。
4.周文化景观园
《周本纪》记载了周朝自公元前1027年到公元前249年八百年的历史,包括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相传帝喾妃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孕弃,弃善稼穑,有美德,尧时为农师,舜时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即周之始祖。后人公刘,东迁于豳,改进农耕技术,受民爱戴。古公亶父又东迁于岐建立国家,设官分职,积累德行。文王施行仁政,诸侯归附,武王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都镐京。成王立,周公摄政平定叛乱。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周兴盛之至。昭王、穆王时周始衰微。厉王暴虐,国人暴动。至幽王耽于褒姒美色,国人皆怨,被弑于骊山。其子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其后礼崩乐坏,周祚渐衰,诸侯并起。桓王时,与郑交恶。釐王时,齐桓公称霸。襄王时,叔带叛乱;定王时,楚庄王问鼎中原。威烈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此后诸侯均称王。赧王时秦势日盛,九鼎被夺,秦昭襄王灭周。
5.秦文化景观园
秦人先祖为颛顼后裔,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辅佐天子屡建功勋。柏翳佐禹治水、佐舜驯兽,于是舜赐姓嬴氏。西周中期,造父为周缪王驾车,日驱千里以救周乱,封于赵城。周孝王时非子善养马,赐秦地作为封邑,接管嬴氏祭祀,号称秦嬴。周幽王时诸侯叛乱,秦襄公救周难,护送周平王东迁,始封为诸侯,建立秦国。襄公时,逐渐强大。缪公时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良将,振兴武力。助晋国平定内乱,与其形成联盟,又联合由余讨伐戎王,开拓疆域千里之广,称霸西戎。之后秦国频繁更换君主,国势日衰。孝公继位,尤为奋发,励精图治,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成为七雄之首。惠王、武王、昭襄王期间,又有张仪、乐池、司马错、白起等人辅政,几经征战,国力更强。昭襄王时夺取周朝的传国宝器九鼎,灭周。至庄襄王,秦国的疆域已扩至巴蜀和汉中,占据了楚国的郢都,北取上郡以东,东到荥阳。武力强大、变法革新、招揽人才为嬴政吞并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建立者。在吕不韦、李斯、尉缭、蒙骜等人辅佐下,凭借武力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自称始皇帝。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全面政治改革,于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律法。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之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改历法、易服朔,统一文字。军事上南征百越、命蒙恬北筑长城,抗击匈奴。始皇末年,秦之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到象郡。始皇在位期间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及骊山陵墓。为求不死之药,派人入海求仙。五次出巡,刻石颂德,表不朽之功,最终于出巡途中病卒于沙丘。始皇崩,胡亥为秦二世。公元前207年,诸侯纷起反秦,赵高杀死二世,立始皇嫡孙子婴为帝。子婴继位月余,投降被杀,秦亡。
秦朝短暂的兴衰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徭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等都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苦难,最终导致了它的快速灭亡。所以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就是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从减轻人民负担出发,实行法治仁治,而不能采用暴权统治。
6.楚汉文化景观园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著名军事家,一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举旗反秦,流亡吴县的项羽与叔父项梁举兵响应,成为反秦的一支重要力量。巨鹿之战,项羽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大败秦将章邯,取得了灭秦的决定性胜利,是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项羽灭秦之后进入关中,火烧阿房屠戮咸阳,放弃长安定都彭城,自称西楚霸王。“鸿门宴”上错误地放走刘邦,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项羽人生的转折点,注定其日后的惨败。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两军对战持久,项羽欲以“鸿沟协议”罢战,结果刘邦毁约偷袭,联合韩信、彭越包围楚军于垓下,使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于乌江之畔上演霸王别姬一幕,自刎而亡。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沛丰人(今江苏徐州丰县),凭一介布衣开创大汉帝国两百年帝业。早年为亭长,娶吕雉为妻。公元前209年,于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始称沛公,投奔项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历经多次战役,成为另一支反秦的重要军事力量。公元前206年夺取关中驻军霸上,刘邦约法三章,深得秦人拥戴。鸿门宴上躲过一劫,接受汉王封号,退守巴蜀,用谋臣张良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积聚力量,成为楚汉战争的另一位主角。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结束,刘邦称帝。即位后,政治上分封异姓王,强化皇权;经济上减轻徭役,与民休息;文化上通习礼仪,尊崇教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臧荼、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叛乱,巩固了大一统的汉初政权。
7.吕后文化景观园
吕太后(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名雉字娥姁,为汉高祖刘邦皇后,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高祖驾崩,吕太后执政十五年,其间临朝称制八年。刘邦称帝时多次欲废太子刘盈,吕后联合诸大臣助其子登基,是为孝惠帝,孝惠仁弱,吕太后遂成为实际的掌权者。吕太后早年与刘邦为患难夫妻,帮助刘邦成就帝业。为人刚毅残忍、权欲熏心,执政之后杀害刘姓皇子,大肆分封诸吕,竭力维护外戚政权。但是于汉初能帮助刘邦平定异姓王,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定,特别是沿袭刘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减免徭役、从轻刑法、提倡节俭,百姓受惠,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出治国安邦的胸襟和气魄,为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其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8.文景之治文化景观园
孝文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封为代王。吕后去世,大臣共诛诸吕,迎立以仁孝闻名的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朝第二代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天下太平政绩卓著,史称“文景之治”。即位之后,倡导以“孝”治国,施仁政于天下,礼待臣子,赏赐鳏寡孤独,免除刑罚,留下“缇萦救父”的佳话。遭遇天灾,开粮仓、减用度,与天下臣民共度难关,且勇于反思自我过失。重视农业,以身作则,亲自耕种,免除天下农田租税。文帝执政时于仁厚之中表现出杰出的政治睿智,京城所聚各诸侯王不愿回封地时,文帝让丞相离京辞官做出表率;当匈奴不守和亲契约侵犯边境时,文帝多次亲自领兵抵御,或战或和灵活有度,维护了大汉的尊严和长治久安。
孝景皇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长子,汉朝第三代皇帝,在位十六年。刘启是西汉政治转型时期的皇帝,一方面继承父业,与文帝共同开创“文景之治”,一方面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平定七国之乱,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重农抑商的国策。提倡节俭,禁止以谷酿酒、以粟喂马。对待匈奴进退有度,继续和亲政策,争取发展经济的机会。弘扬文教礼仪,支持蜀郡太守文翁首创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刮,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9.汉武帝文化景观园
孝武皇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景帝刘启中子,汉朝第四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是汉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三岁封胶东王,七岁立太子,十六岁登基。一生文治武功,功业辉煌。政治上强调法治,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扩建乐府,繁荣礼乐。人才制度上设立太学,实行察举,为汉代中央集权统治补充新生力量。经济上整顿财政,统一钱币,实行“代田法”,征收商业税。尤其在军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击退匈奴,打通西域,开疆拓土。国力鼎盛,缔造了空前的“汉武盛世”。但是武帝又好大喜功,受司马相如《封禅书》影响,从元封元年到征和四年(前110—前89年),举行八次大规模的封禅泰山活动。晚年信惑神怪,遍寻方士以求长生不老,又在太子巫蛊案中冤杀无辜,死后葬于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