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该怎样就怎样,别作,别虚伪

2024-01-08 23:06:50 百科

这篇文章,继续记录了我对《道德经》的学习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下文字并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后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展,低洼之地可盈满,破旧器物将更新,目标少点收获更多,追求多了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持以“道”作为天下事物的法式。不自我显摆,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声名显赫;不自吹自擂,反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能飞黄腾达。

正是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弯曲才能保全,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所以大家应完全信服这个道理。

我的理解:老子“曲则为全”的思想透露着辩证法的智慧。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曲则为全”的思想理解为“委曲求全”,因为这偏离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并不认为人卑贱的活着,胸无大志就是好事,也不认为人高高在上,追名逐利就是好事。老子一如既往的追求是在精神境界上的致虚守静,安贫乐道,生生不息,我命长存。

我每次解读我理解的道德经,就想起上次群友分享的“亢龙有悔”和对策“谦卦”,唯有“谦”的态度,可以应对一切的烦躁和不安,谦就是最大的德和最强的道。

美之为美,当下最美;

我之为美,心无再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谦就是最大的德和最强的道。这句话我不放心,我多说两句,凡是加了修饰语的词,尽管是最大和最强,都不足以概括这个名词的全部,只能说这是靠近这个名词的捷径,所以说,“谦”是靠近德和道的捷径。

(二)

原典: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少说话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就像狂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一样。谁造成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盛不衰,何况人呢?积极修道的人,才能与大道合为一体;勤于修身养德的人,就能与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失德的人,就要承担失道、失德的后果。

与大道融为一体的人,大道会帮助他成功;与德行融为一体的人,德行会帮助他成功;失道失德的人,大道也会听任他走向失败。诚信不足的人,就会有人不信任他。

我的理解:看到这段话,我就挺惭愧的。我认为自己是说的够多的。比如,我就学不了别人不发朋友圈,我是天天发朋友圈,有时候还会造成别人的误会,只是我人还好,我的老师看到不合适的私下还告诉我。

我总结出来的就是专业领域的看法,比如经济领域的可以发,但是只要是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话题就谨慎的表达,因为人人都是一尊佛呀,人人都可以表达的领域,真理也很难战胜谬误呀。

老子说的好,“希言自然”,什么东西都是稀缺了才珍贵。你妈妈天天唠叨你,你哪怕理性上理解她是为你好,你的情绪上还是不喜欢这样,因为说多了,话就不珍贵了,话不珍贵,说话的人自然也就价值下降。

老子的话,也让我再次明白,人靠自尊自强以自救,道是在那里的,它不会主动跑到你身上来,是你去主动靠近的它,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靠近“道”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你求道,不是道求你,所以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三)

原典: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的人,反而站不稳;跳跃式地前行的人,反而走不远。自我显摆的人,反而难以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其优点反而得不到彰显;自吹自擂的人,有功劳也没人承认;自高自大的人,难以成为领袖人物。以上这些做法,从大道的角度来衡量,就像残羹剩饭和身上的赘瘤一样。残羹剩饭令人厌恶,赘瘤让人觉得丑陋。所以有道之人决不会这样做。

我的理解:老子在这段文字中强调了一个做人要对自己的本心诚实的观点。“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都是违背道的行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果就是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也不长久。

其实这段话最朴素的理解就是该怎样就怎样,别作,别虚伪,别焦躁,脚踏实地,谦虚仁爱的活着,比什么都强。

(四)

原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种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约定叫它做“道”;勉强地形容它,说它是广大无边的。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深远无际,深远无际而又返归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整个宇宙中有这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学习地的厚实涵藏,地学习天的高明宽广,天学习道的本源创生,道则纯任自然,顺规律行事。

我的理解:这段文字对我最大的认识是“道、天、地、人”,老子说出了人沟通道的具体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学习地,学习的是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本身,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比如倾听万物的声音。地学习天,不是很好理解,我的粗浅理解就是如果地上的作物都是“看天收成”,那么地上的作物耕种就应该按照季节行事,春播秋收,就是天地运动。

天学习道,我的粗浅理解就是,我在上海,我头上的这片天和北京的天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天,都要像道一样容纳一方水土的特性。

道法自然,我的理解是天地人就是自然,所以说道无处不在,道也要学习天地人,因为只有容纳了他们的变化,道才能恒久。

(五)

原典: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凝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衣食等物的车辆。虽然享受华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还要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呢?要知道,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啊!

我的理解:这段话,再次证明学习《道德经》不是不允许一个人富贵,我以前没学习的时候就只知道“无为而治”,“无为即有为”这样的论调,以为老子的思想就是教人们退隐山林,悠然自得的学说。其实不然。

老子教导世人修心和安宁,安宁跟富贵与否无关,只与内在修养、心态有关。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我尽量用现代化给大家翻译下:君子整天忙得要死,大把的饭局要赴,还天天被人吹捧和尊重,可即便这样衣食无忧,富贵无双,也能够超然物外,安然自在。

这大概就是说的不被名利遮蔽双眼,永葆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