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文笔记有什么(散步第1课时教学后记)

2024-11-27 10:15:56 百科

一、情境导入

散步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儿,我们散步时的闲适见证着天伦之乐,今天随着莫怀戚的笔端,看看他笔下的散步是什么样的?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6.3-2014.7.27),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等。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而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3、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中心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神不散。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找出散步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散步的时间:初春

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层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家庭

四、分析人物

1、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呢,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2、为什么由“我”决定?(用原文回答)

母亲老了,她早已经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我”是如何解决散步的分歧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4、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不夸张。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的三代人紧紧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民族的、国家的。运用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寻老爱的的传统美德。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分析课文,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儿子都是怎样的人?

母亲--性格温顺: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善良无私,关爱家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

“ 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与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任务。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

五、小结与思考

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示例: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首选年代的一方,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