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怎么做 ?六大重点解析,听听小学老师怎么说

2023-12-20 11:04:02 幼小衔接


先说个结论,大家不必焦虑,只要多用心,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也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帮助!那么该怎么做呢?我们这次运用了逆向思维,从问题入手。找来一位低年级班主任聊了聊,在刚入学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幼升小宝宝面临哪些变化?

想要了解宝宝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阶段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们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下面这四大细节的改变是共性的,也是我们爸爸妈妈需要格外重视的。

第一:每节课的学习时间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课外学习机构,面对6岁以下小朋友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在20分钟左右的。锵宝科学课虽然时间设置在30分钟,但课程中间还插入了大量的动手和观察环节,让孩子不会感到枯燥。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小家伙根本“坐不住”,而小学40分钟的课堂时间,对于孩子的自制力、规则感和专注力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第二:学科学习模式

如果你仔细看过幼儿园的课表,就会发现他们的课程大概都是自有活动、手工课、绘本课、科学课等等。尤其是项目制的幼儿园,会将所有的学科揉在某项活动中,这些课程是随机的。而小学则采取学科学习模式,这样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扎实,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略显枯燥。

第三:从开放式的游戏到集中授课

跟固定课程相对应,小学的授课方式也跟幼儿园完全不同,大多数幼儿园采取的开放式授课模式,让小朋友能相对自由的活动,探索和思考,这样也比较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但是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学习效率更高,采取了集中授课,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课模式,配合这种教育模式,孩子也要更加有纪律感和规则感。

第四点:生活方式

小学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却非常重要。在幼儿园中,老师更多承担的是“照顾者”的角色,会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帮小朋友系上扣子等等。而在小学,整理好书包、自己上厕所等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六大板块,成体系提升适应度?

了解了上面四大变化,不知道是不是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宝宝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适应起来肯定有难度。而小学阶段,对于孩子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这位小学老师告诉我,要对幼小衔接重视起来,免得“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

那么到底该如何有系统地进行幼小衔接呢,根据这位小学老师发现的问题,我梳理出六大板块30个要点,并做成了脑图,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图片。

1、学习类

孩子上小学,大部分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学习问题。小学的学习基本模式是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自我学习,那么坐得住,听得懂,学得快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听课时专注力、自控力就很重要了,老师告诉我,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一到后半节课有些孩子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了,自控好的会发呆,自控差的干脆自己玩了起来。

而在课后作业上,自主性、学习速度和知识迁移能力就事关作业的质量了。这里我想着重点跟大家聊聊“知识迁移”能力。

举个例子,在学习时老师以“大球和小球”举例,那等到变成“大车和小车”孩子是否能举一反三,这种能力,就叫做知识迁移能力。

2、生活类

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孩子要生活六年的“小社会”,没了幼儿园老师的密切关注,这个“小社会”会更加类似我们生活的社会,当然也会有很多“丛林法则”。

说到生活能力,我们总会觉得孩子自己穿衣服,插吸管,知道喝水上厕所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如何在这个社会学会合作、社交,承受压力,解决问题,也同样重要。

就拿“抗挫力”来举例,我们这代父母从一开始就被灌输了一种观念:要经常鼓励孩子,这样他才能更加自信。但过度的夸奖会降低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在幼儿园阶段使用的作业材料,孩子很轻易就可以拿到五星,或者拿到满分,在加上家长的夸奖“宝宝真厉害”,等到了小学阶段,面临更大的学习或人际挑战,很多孩子就会无法面对失败,甚至知难而退。

3、审美类

艺术和审美看起来像是软实力,实则跟学习与情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孩子画画时的专注力完全可以迁移到学习上去,演奏一首乐曲释放的压力,又能让他更好的面对挑战。因此即便是不学习某门特长,多带孩子欣赏艺术品,听音乐培养兴趣和审美,对于小学阶段的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模拟“小学”情景,无缝对接学习生涯?

看到这满满一页的“重点”,不知道妈妈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现在工作这么忙,哪里有时间这样一项一项地培养孩子的能力啊!别看幼小衔接重点多,但其实它们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日常育儿中实现。

方法呢,也很简单——在“实战”中进步,模拟上小学后的情景,让孩子慢慢适应。除了自己穿衣服收拾书包之类的事情,其他的具体怎么做呢?

一方面,每天设立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

这个时间可以尽量设置在晚饭前后,也就是孩子小学后放学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打印材料,或者衔接练习让孩子先“轻学习”,建立时间习惯,矫正学习姿势为主。

开始可以家长提醒,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这个时间段就是学习时间,主动预习复习或者完成练习。

另一方面,给孩子创造自己跟老师沟通的机会。

与幼儿园不同,小学的班级容量比较大,老师即便认真负责也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孩子。那么,有问题就去跟老师沟通,显然是一个好习惯。在我的观察中,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即便有什么问题,可能也是回家反馈给家长,家长再去跟老师沟通的。随着孩子语言能力和逻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跟老师沟通一些日常事务,甚至是帮家长“传话”。这样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跟老师配合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