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的是什么和什么的衔接? 你了解幼小衔接吗?

2024-01-08 16:06:38 幼小衔接


我从事了十多年的幼教工作,见过很多家长给我反馈,他的孩子要升小学了还不会写字,数学100以内的运算还算不清。

更夸张的是孩子还在上中班就已经开始给孩子报很多的衔接速成班,识字强化班。

还有的家长对我说,我主张的是快乐学习,现在的孩子都没有了愉快的童年,我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了。

据调查现有90%的家长都不明白什么是幼小衔接,一直把“幼小衔接班”称之为是幼小衔接。只差一个“班”字,意义就完全不同。

家长们更多的是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提前进入小学的知识学习,以为多学点知识就是做好幼小衔接了。

其实不然。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入学后产生极大的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导致的。就比如来我绘本馆里阅读的孩子,来的时候家长给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问我怎么办?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调整。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是4+2的模式带孩子,这就导致了新一代小皇帝的诞生。大家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不知道孩子最应该拥有的不是溺爱,迁就;而是正确的引导。

有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幼小衔接难以得到解决。

1、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自己的生源,同时迎合广大家长的需求,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却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规则意识,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

2、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没有沟通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应该是不同年龄段在不同领悟的综合发展。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教育方面的问题难以达到幼小衔接

(一)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学习生活上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理念是“玩中学,学中玩”。午睡时间较长,户外活动时间较长,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孩子大多通过例题解析来学习知识,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很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知识更具有抽象性和辩证性。一进校门还会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

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玩游戏,律动,画画,学校还要天天做作业。中午不能午休,课间十分钟自己不会安排。从而开始厌学。

2.在人际关系上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与老师之间的自由谈话,与同学间的聊天只能在课间10分钟,而这10分钟还需要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喝水,如厕等等。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时间的知识互动。

3.在标准和要求上

在幼儿园孩子只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乖乖的不出什么大问题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到了小学老师和家长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好就会被挨骂甚至是挨打。

(二)国家教育部规定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更加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可是目前还是存在问题:

1.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等。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的休息。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没有从幼儿学习的特点入手,缺少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生动的游戏等。

孩子的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该学什么,怎么学习都是有方式方法的。而不是强加于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家长盲目要求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这是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3—6岁的孩子以形象记忆为主,数学的符号以及汉字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造成孩子厌学,不愿意去幼儿园,甚至把学习当做任务。这就是家长反馈的,发现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而且跟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动一下。人的一生学习的时间占1/4,如果把学习当做是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孩子们将不堪重负。

在市面上的速成班,或者幼小衔接辅导班更是“深得家长心”啊,不仅学习拼音,汉字,数学都能到100以内的运算。家长自己对幼小衔接的误解,又加上不断的攀比心,就会花费大笔金钱放到这些所谓的速成班,辅导班。

3.孩子自信心膨胀

刚入学的幼儿年纪小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和适应,但是他们会发现进入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已经学习过,再学习一次对他来说很简单,经常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于是,自信心膨胀。等2个月过后学习新的知识,明显会发现孩子学习进度缓慢,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导致孩子厌学,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这就是为什么说进入小学第一年孩子心理状态反差太多,而且频频出现在幼儿园没有的新问题,家长也会跟着焦虑。

(三)幼儿园和小学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这主要表现:

1.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2.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1.孩子知识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孩子上下学都是家长背着书包,嘴里还催着孩子速度快点,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孩子订正错误;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课程的书。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喝水,吃饭,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我大学学习专业是小学教育,刚毕业我在小学见习了一年的时间,就发现一个现象,课间时间孩子需要替换书,将上节课的书收起来把下节课的书摆出来,很多孩子课间10分钟没有这样的习惯,都是等下节课铃声响了,老师进来了,孩子才开始拿书,结果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坐着只知道哭鼻子。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综上所述,家长要了解的是幼儿园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还要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要引导我们家长正确面对幼小衔接问题。幼小衔接应该是在学习上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时间上与小学过度,在能力上和社会搭桥。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们的一些社会行为是在幼儿园时就养成的。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加上学习能力的过度,孩子才能真正的实现幼小衔接。

今天我们的分享主要从什么是幼小衔接,以及知道孩子在衔接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让我们做家长的也能从教育的层面了解幼小衔接。

您的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那就要长远看待这个重要转折点,通过这些方面去替孩子好好考察幼儿园,比如园所的教育理念,园所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合理安排,园所孩子喝水,吃饭,如厕,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够不够,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等等,这些时间的合理安排,园所孩子饮食搭配的合理性,园所有没有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园所的所学教材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等等。

您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那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关注孩子阶段性的变化,比如小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不爱分享,不会合作,但是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那么,通过一年的幼儿园生活,交流方面有没有一些改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有没有提高,比如穿衣服,穿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等,阅读方面有阅读兴趣,渴望倾听故事。自己只会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中班的孩子初步学会分享合作学习。那么,我们作为家长的就要能观察到这些,和小朋友在一起知道分享合作,共同搭建同一个积木作品。语言表达,就不仅仅是表达还能有清晰语言组织能力,阅读方面,不仅仅是听故事,要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的复述故事。大班能力更强,会小组分配学习,在游戏中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阅读方面孩子不仅仅是复述故事,而且会创编故事,会续编故事。会将自己的故事情节画下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制绘本”。

所以我们家长们不要只看孩子吃没吃好,写多少字,数学学到多少,这些片面的,或者是盲从的看待孩子这些阶段性教育,往往这些阶段性教育都是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打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