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汽车技术与设计 设计与实用并存

2023-11-21 18:47:08 汽车知识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汽车上的许多配置、设计有的被后代产品延续了下来,也有的随着技术和需求的改变而被淘汰。一些今天看似简单的技术和设计在当年也是历经波折才被发明和普及,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汽车史上十大经典技术与设计。

1、电动雨刷

由于汽车的发明地在欧洲,最早大量使用汽车自然也是欧洲的消费者。由于欧洲天气雨水较多,由于那时雨刷器还没有发明,很多人在雨天开车时甚至需要打开车窗探出身体来观察前方的路况。有需求就会有发明,1903年一位名叫玛丽·安德森的女士便发明了手动雨刷,不过这也只能算是现代汽车雨刷的雏形,毕竟它还需要使用者手动操作。

虽然手动雨刷的出现解决了雨天驾车的视线问题,但手动操作有着诸多不便,也增加了驾车时的不安全性。在1910年电动雨刷终于出现了,而这次的发明者依旧是以为女士,一位名叫夏洛特·布里奇福德发明了电动雨刷并获得了专利。虽然有了电动雨刷,可是汽车厂家却对其不买账,并没有在汽车产品中普及开来。后来这项技术的专利权被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收购,在1920后这项技术终于实现了普及,几乎所有的新车都搭载了电动雨刷。

2、汽车空调

说起汽车里空调,对于现今的汽车产品来说无论“贵贱”几乎都有装备,只不过有的是手动空调,有的是自动空调;有的带分区控制,有的拥有PM2.5过滤功能。然而如果倒退回几十年前,空调对于汽车来说绝对算是超豪华的配置。空调最早发明与1902年,那时的美国家庭房屋内就开始使用。

而汽车上配有空调则到了1933年才开始出现,并且那时的车载空调是作为改装件出现,原装出厂的车型依旧没有配备空调。当时的改装车用空调价格极其昂贵,并且改装后空调体积十分庞大,几乎占用了后备箱一半以上的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直到1953年空调才被彻底小型化被安装在原厂车型上,而克莱斯勒君王成为了第一台使用车用空调的量产车型。

3、安全气囊

作为一款安全配备,安全气囊的出现对于汽车产品的被动安全产生了重大的意义。1952年,美国工程师John W. Hetrick因为一场交通意外事故获得启发,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而在同时,德国人沃尔特·林德尔也申请了安全气囊的专利,不过它的专利申请直到1953年才被承认。

早期的安全气囊由压缩空气推动,在实际使用中气囊展开速度很慢,因此缺乏实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配合安全气囊使用的传感器、化学气体发生器等技术出现使得安全气囊才真正具有实用性。

1971年福特将安全气囊装在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型驾驶座位置安装了安全气囊,之后前排乘客座也正式安装。1980年12月,奔驰汽车S系列成为第一辆在欧洲正式销售配有气囊的汽车。

4、ABS防抱死刹车系统

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简称ABS,作用就是在汽车制动时,自动控制制动器制动力的大小,使车轮不出现锁死状态,处于边滚边滑(滑移率在20%左右)的状态,以保证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在最大值。

ABS设计之初并不是为汽车而生,而为速度快的多的飞机。飞机降落制动时为了不让轮胎发生锁死,因此人们开始研发一种放置抱死的装置,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项技术开始在飞机上得到了试验性应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ABS开始在大制动力下更不稳定的摩托车上使用。初期的ABS系统都是纯机械结构,并没有电子控制。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为ABS系统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许多家公司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系统。

率先在汽车上使用ABS的是一批美国车企,1970年福特在林肯大陆的后轮上加装了防抱死系统,并在1971年成为标配;1971年克莱斯勒君王率先使用了包含四轮传感器在内的三通道式电控ABS系统;1971年通用也在旗下凯迪拉克、奥斯莫比尔等车型的后轮上加装了ABS系统。

5、车身电子稳定系统

车身电子稳定程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这个主动安全根据不同的厂家名称分别有ESP、VSC、DSC、ESC等,其中在国内最为出名的还要属博世的ESP。

1995年,奔驰S级(W140)成为了世界首款搭载车身电子稳定程序的车型。同年,宝马在博世和ITT公司的协助下引入了该系统,沃尔沃也于1998年在S80上首次配备了自家的名为DSTC的系统。丰田最早是在1995年的皇冠Majesta上引入的车辆稳定控制系统,后来在2004年引入了主动安全防护的VDIM系统。

6、涡轮增压

在如今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下,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大行其道,几乎所有厂家都推出了自家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不过回到几十年前,在乘用车界几乎很少有车型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

实际上涡轮增压这项技术的设计思路和专利起源很早,瑞士人Alfred Buchi博士早在1905年就申请了相关专利,但由于当时的材料和加工技术有限,因此无法在量产民用车上进行使用。

在汽车诞生初期的1885年,Gottlieb Daimler和Rudolf Diesel两位奠定了汽车和内燃机发展史的泰斗级人物就已经通过预压缩空气的方法来实现增加发动机功率。到了1905年,瑞士工程师Alfred Buechi博士优化了这一原理,并在试验中发现采用增压技术的发动机输出功率可比普通发动机增加40%。

随后Alfred Buechi试图将这项技术商业化,不过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材料加工技术使其在汽车领域难有成就。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和坦克的出现是的增压技术迎来了大发展。直到二战后涡轮增压技术日渐成熟,1961年奥兹莫尔比生产了一台3.52L全铝V8涡轮增压发动机,并将其安装在了F85轿车上。

7、燃油喷射技术

当下的汽车发动机几乎无一例外的采用了燃油喷射技术,无论是早期的缸外喷射还是现在的缸内直喷都是运用了燃油喷射技术。在我们印象中,搭载喷射技术的发动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取代化油器技术。但其实最早的燃油喷射在1920年就出现了,只不过它是运用在商用柴油机上,只不过当时采用的是机械喷射装置。

1925年,瑞典工程师乔纳斯·赫塞尔曼第一次将喷射技术应用到汽油内燃机上,而在当时,他已经将稀薄燃烧概念引入,因此这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燃油喷射技术的起点。

1940年,阿尔法·罗密欧开始在自家的6C 2500上实验电控喷射技术,该实验车型配有六个喷油器,并且采用准高压油泵进行供油。不过该套系统的成本在当时居高不下,因此没有进行量产。

1952年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率先将汽油喷射技术量产化,并将这套燃油喷射系统应用到了Goliath GP700和Gutbrod Superior 600两款车型上。之后AMC公司在1957年开发出了首套量产化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从此内燃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篇章。

8、后视镜转向灯

当今的汽车产品几乎所有车型的外后视镜上都集成了LED转向灯,这样做的设计除了安全部分的考量外更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档次,如果倒退十年几乎是只有高端车型才有这项配备。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奔驰的车型往往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但实际第一款搭载后视镜转向灯的车型就是奔驰第四代S级(W220)。作为大型豪华轿车的“扛把子”,奔驰S级的设计就是豪华的风向标,因此后视镜转向灯这项设计就在汽车行业中普及开来。

9、宝马“天使眼”大灯

如果细数汽车史上的最经典设计,那么宝马经典的“天使眼”大灯一定会入选。如今的“天使眼”已经成为了宝马车型的象征,无论是大灯的光源怎么变化, “天使眼”的经典造型一定会被保留。

2001年宝马E39这代5系的改款车型上,宝马第一代天使眼大灯正式诞生。源自“CELIS”专利技术的环形灯与天使头上的圆环非常相像,因此“天使眼”的爱称不胫而走。

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那么E60第五代5系上的天使眼无疑是最美的。鬼才设计师克里斯·班戈为天使眼带了“眉毛”,两只眼睛也变成了一大一小,整个视觉效果英气逼人。不过如今的“天使眼”也几经进化,尤其是在2012年F30第六代宝马3系上,宝马“天使眼”首次采用了“开眼角”设计,圆形的眼睛也变成了U形设计。

10、贯穿式尾灯

说完了前大灯,我们也来说说尾灯。如今的汽车设计中,贯穿式尾灯无疑是最流行的设计之一。林肯品牌绝对是贯穿式尾灯的引领着,在售的多款车型均配备了这种设计,不过林肯的贯穿式尾灯有着浓浓的美式豪华味,与后来一众德系“性冷淡”科技风有着很大的视觉区别。

说起车灯设计怎能不提德系“灯厂”奥迪,在车灯设计界奥迪说自己是第二的话几乎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奥迪全新一代A8L采用了贯穿式尾灯与以往其它设计更具科技感,十分前卫的设计让人一眼看上去有种“飞船”般的既视感。虽然贯穿式尾灯流行的时间与其它技术和设计相比要短上许多,但其如今的上升势头可丝毫不逊于任何设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绝对会成为一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