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魅力何在?本土翻译家董继平在“重庆文学公开课”上讲到了

2025-04-12 00:01:00 实时讯息

“它不算是小说,同时也和我们日常看到的散文有很大区别……”4月11日下午,位于渝中区通远门城墙公园的重庆文学会客厅里座无虚席;主讲席上,一位中年男子正侃侃而谈,他口中那个特别的“主角”就是自然文学……

这是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出版集团、红岩文学杂志社等共同推出的“重庆文学公开课”最新一期“人与自然的相遇——董继平自然文学讲座”的现场。

活动现场

作为重庆本土翻译家、诗人,董继平在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深耕自然文学译介已经超过30年。其译著如《瓦尔登湖》《清新的野外》《夏日走过山间》等构建起了中西生态美学的桥梁,在众多中国读者心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翻译过的自然文学作品有20部。”讲座开始,董继平借用“美国自然文学之父”约翰·巴勒斯的一句话“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来概括了自己多年来醉心于此的缘由。

随后,董继平通过“美国自然文学的缘起”“自然文学对环保政策的影响”“自然文学家的构成”等多个章节,为到场读者讲述了自然文学的精神内核和创作实践。“比如,当年第一条横跨北美的铁路建成后,它既带来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便利的交通,但同时也带来了美洲野牛的消失等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董继平说,美国就开始有人反思,继而著书立说,宣传环保理念,客观上促成了自然文学的蓬勃发展。”

“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文体,它不属于小说,也不算散文,同时形成了基数庞大的作者读者群。”董继平表示,也可以说,自然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同时,“至少有两部世界级的自然文学名著深深影响过国人:《昆虫记》和《瓦尔登湖》。”

在董继平看来,自然文学的经典文本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们唤醒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它对我们的城市文明、生命伦理都非常有启示。”董继平在分享中还提到,自然文学同样有虚构和非虚构之分。“像不少以动物为主题的故事,就是作者在尊重自然规律、纪实性描述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虚构成分创作出来的。”

“同时,大家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大多数自然文学作家都不是专业作家。其中更多是博物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科学家等等。”董继平说,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专业性不言而喻。“像我翻译完约翰·巴勒斯的《鸟的故事》,感觉差不多也算半个鸟类学家了,原因就是翻译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查询相关的专业资料、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重庆文学公开课”邀请到董继平开讲也是重庆市作协历来重视文学翻译工作,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建设交流平台的实践。此外,像《红岩》文学杂志社打造的“译文”栏目,也持续推出了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文本,覆盖十多个渝中,深受读者喜爱。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