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一季度:制度创新激发新势能
2025-04-03 09:45:00 实时讯息
海报新闻记者 李玲玉 报道
“以前办理1000万美元期限6个月的远期结售汇,需要占用公司几百万的流动资金,现在通过这项改革,企业办理远期结售汇实现‘零成本’。”烟台现代冰轮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联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烟台市中心支局推出的“政汇引导+担保增信”新模式对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这是山东自贸试验区赋能企业发展的缩影。2025年一季度,山东自贸试验区以政策红利释放、产业集群升级、开放能级跃升为引擎,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开门红”答卷。
制度创新“破冰”,激活全要素发展动能
在青岛圣美尔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一场特殊的执法检查正在改写传统监管模式。“这次检查既有专业指导又有暖心服务,我们由衷欢迎这样的执法方式。”企业负责人苏厚琪所说的,正是青岛片区推出的应急管理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制度。
2025年,青岛片区印发实施《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应急管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试行)》,通过对特种作业人员档案缺失等轻微违法行为实施“首违不罚”,既为安全执法提供了清晰标尺,也为企业送去了温暖,彰显了法治的“温度”。
这项创新实践背后,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济南片区首推“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一件事一次办,整合外国人来华个人许可、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诊所申办等事项,申报材料由24件缩减至16件,办理环节由8个减至3个;烟台片区“政汇引导+担保增信”新模式,累计为200余家企业释放近1.5亿元现金流。
改革是自贸试验区的鲜明底色。从柔性执法到集成服务,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桎梏,用改革“含金量”提升企业“获得感”,构建起全要素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开放合作“扩容”,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日前,装载2.1万吨铜精矿的外贸船舶停靠烟台港,经混配作业后搭乘内贸船驶向宁德,标志着“烟台-宁德”铜精矿“水转水”物流大通道正式开通。
据悉,铜材料是宁德市的“四大产业”之一,近年来铜材料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保障区域原料供应,烟台片区充分发挥“全国首个铜精矿保税混矿业务试点”优势,针对该船铜精矿配载量大、多线路同时作业等实际情况,通过定制混配方案、规划铜精矿堆存场地、协调组织作业车辆等,全力破解生产作业难点堵点,实现混配作业线可进行3种物料作业,作业效率提升50%、单班产量突破3000吨。
海陆联动的开放格局下,自贸试验区正从“开放窗口”升级为“战略枢纽”。
在烟台片区举办的中韩投资与技术合作专题活动上,中韩两国2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共赴这次跨国之约。今年以来,烟台片区创新日韩跨境电商“陆空联运”新模式、优化中韩航线通关环境、创新搭建交流平台,多措并举助力中韩深度合作。
外联日韩,西接黄河,南联海南,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创新为锚点,以产业为纽带,构建起内外循环的战略通道,在双循环格局中锻造出强劲增长极。
服务保障“升温”,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在自贸试验区办理企业迁移,许可证不用注销重办,直接就能变更地址换新证!”日前,某人力资源公司经办人姜先生感慨地说,该公司在烟台片区企业服务专区通过档案迁移,顺利到迁入地换领了人力资源许可证。烟台片区聚焦经营许可“异地互认”,率先选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等事项,探索与陕西西咸新区、日照经开区等联动创新区建立互信互认机制,形成“提出迁移申请—企业自行承诺—档案同步迁移—旧证换发新证”新路径,破除了企业迁移难题。
人才生态的优化同样关键。1月10日,济南片区举办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启动“济南片区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并为“济南片区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盟首席服务官”颁发聘书,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用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政策红利,打造集政务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企业服务等外籍人才全方位服务平台。
从跨域通办到人才生态,山东自贸试验区正以服务创新厚植发展土壤,用营商环境“软实力”铸就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站在第一季度的起点,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开门红”,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深度融合。如今,这片改革试验田正孕育着更澎湃的增长动能。省商务厅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山东自贸试验区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在更大范围内释放自贸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