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旅游资源不胜枚举

2024-03-23 12:53:57 旅游景点

春秋战国时期,宝应县先属吴国,后属越国,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清朝,改属扬州府;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宝应古文化遗迹让每位游客能感受浓郁的当地生活气息,宝应有很多旅游资源。

白鹿岛生态旅游区,是观光游的好去处。国家4A级景区,景点在生态园。它的亮点:白鹿岛国际生态旅游区2750亩有机农业区,室外的参与项目有:垂钓、跑马、竹排、游艇、水上自行车、烧烤、垂钓等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立足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围绕“水”、“绿”、“野”、“趣”四大主题,融合厚重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里下河风情,着重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人文内涵和湖荡景观,着力建成集湖荡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采风、素质教育、野营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成苏中独有、全国少有的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园。

泰山殿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殿阁重重,飞檐高耸,佛道合一,神像千余,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寺内河水萦绕,绿荫盖地;寺外松林苍翠,菜畦如茵,它是明清时期的江淮巨观。

泰山殿的山门极有气势,座北面南,两侧为八字形的照壁(即短墙),中间耸立一座高大的石基木牌楼。牌楼为四柱三檐,石础上矗立四根粗大方柱。整个牌楼为斗拱型,未用一根铁钉,枋之正中匾额上为乾隆御书斗楷“天下第一名山”。牌楼之下,左右各踞一座石狮,为常州府某私人相赠(今二石狮尚存于纵棹园门前)。石狮前各有一根旗杆。牌楼前面有一照壁,遮护山门;门前以方石为路,宽约丈余;向内纵深有百丈之遥,每隔一个大天井便是一座大殿,前后殿宇共达七进,占地二百余亩,殿房三百余间,气势极为宏伟。

过牌楼便是一个大天井,两侧为十殿阎王殿,类似于今日扬州瘦西湖的“西游幻宫”,天井正面为高大的天王殿,殿有三个大门。东门前有水井一眼,圆石板覆盖。殿中间供奉一尊弥勒佛坐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殿前有一匾额,上书“泰山岩岩”四个大字,相传出于朱天宫的后人六岁孩童之手。越天井第二进为岳王楼,上下两层,楼上供奉岳飞坐像。第三进为无梁殿,供奉二十八宿神像,这在全国寺庙中是极为罕见的。殿的东侧为娘娘殿。第四进为梳妆楼。两层,开始可能是作为碧霞宫的前殿,民国二十五年更名为“大悲楼”。楼上供奉一尊神像。第五进就是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2)的大名鼎鼎的“碧霞宫”,又称圆通宝殿,是泰山殿的主体建筑。整个大殿金铺彩绚,花团锦簇。殿堂东西,各有一鼓一钟,大钟是明代铜铸,其体积、重量与南京大钟亭的巨钟相仿。大殿中央还有一只铜铸大香炉,香炉左右各有一只铜铸大花瓶和一只铜铸蜡烛台,这五件大铜器都有一公尺多高,皆为明代铸造。第六进为高大巍峨的玉皇阁,这也是仿泰山而建。玉皇阁后为大观阁,两阁之间的大天井宽有三十余丈,一河由西向东从中流过,河两岸有四棵参天银杏,相传植于隋唐年间,挺拔茂盛,中有砖桥一座,名“丹墀桥”,因为人们常到大观阁向观音求子,所以俗称“保子桥”。第七进,也是最后一进,即大观阁,又叫观音阁。建于隆庆二年(1568),仅迟于碧霞宫六年。

泰山殿,曾经是宝应境内最大的庙宇,本为江淮巨观,名播大江南北。宝应并没有山,那么泰山殿又是如何成为“天下第一名山”呢?这字又是什么人题的呢?

宝应这块宝地自古就有很多帝王前来巡查游玩,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候,经过宝应,听说宝应泰山殿是一座佛道合一的江淮巨观,香火的旺盛程度在东南几个省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之后,乾隆便前来游赏瞻仰。乾隆一行人来到泰山殿山门之前,只见一座高大雄伟的半拱式牌楼,三檐四柱,制作宏丽,飞檐翘脊好像蝴蝶伸展翅膀一样,四角的铜铃都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牌楼两边横枋上雕刻了“八仙过海”,造型生动,色调古雅。牌楼下面有两个石狮子蹲踞在左右两边,双目圆睁,威风凛凛。

当时的宝应县县令和泰山殿主持方丈在前引路,乾隆皇帝走过了牌楼,进入了山门,从前向后一路观赏了弥勒佛殿、岳王楼、无梁殿、梳妆楼、碧霞宫、玉皇阁、观音阁,只觉得殿阁重重,庙宇气韵深远,神相佛相众多,香火旺盛名不虚传。乾隆皇帝兴致盎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此真乃天下第一名山也!”住持方丈一听之后感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灵机一动,立即率领众僧跪下,叩首谢恩说道:“皇上敕封小寺为天下第一名山,我们感激不尽,共同祈祷皇上身体健康,洪福齐天!”之后乾隆豪情大发,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名山”六个大字。所以“天下第一名山”中的山指的并不是现实中的山,而是代表的是泰山殿山门雄伟,也指它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

乾隆离开之后,泰山殿庙里将乾隆写下的“天下第一名山”制成了金字牌匾,就镶嵌在牌楼正中间,斗楷雄健,气贯乾宇,从此之后泰山殿的名气就更大了,誉满大江南北。

可惜宝应泰山殿这座江淮巨观、神州宝刹却因屡遭战乱和火灾,至二十世纪中叶,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和山门廊柱外,已荡然无存,成了宝应人民和广大宗教界人士以及海内外宝应游子心中永远的思念。

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宝应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16年8月起重建泰山殿。重建后的泰山殿历史文化景区,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而乾隆写下的“天下第一名山”将放置在泰山殿前牌楼的正中间。

泰山殿遗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殿遗址保护范围:石牌坊范围控制地带:北起泰山西路,南至牌楼口;西起解放路,东至北门外大街。

刘师恕墓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师恕墓保护范围:封土墩长80米,宽601米范围。控制地带:封土墩四周向外50米范围。

乔莱墓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莱墓:保护范围:封土墩长60米,宽60米范围。控制地带:北起生产河,南封土墩以外30米;西东向外20米范围。

跃龙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跃龙关保护范围:跃龙关北闸口至南闸,长4米。控制地带:北起南城根路,南至南闸以外3米。东西以外4-5米。

曹甸汉墓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甸汉墓保护范围:封土墩长78米,宽72米范围。控制地带:封土墩四周向外50米范围。

圆通禅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通禅寺保护范围:北起第四进建筑后墙,南至大门;西起建筑西山墙,东至第三进向东35米。控制地带:北起第四进后墙,南至城市河;西起西墙以西50米巷道,东至东墙以东35米巷道。

杜家大院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家大院位于北门外西灯笼巷内,为民国时期建造,房主原叫杜志宽,为田主。原大院面积较大,现存座北朝南U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朝南主楼为上下10间,东西对称两楼上下各6间,共22间。上层檐高2.85米,下层檐高3.1米。东西两楼与主楼有围墙相连,东西围墙墙壁饰有1.5米高、1米宽的漏窗。主楼与东西两楼之间均有回廊连通。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东侧另有杜家祠堂三间。杜家大院保护范围:北起杜家大院后墙,南至杜家大院南墙;西起西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后墙向北3米,南至西灯笼巷;西起百岁坊支巷,东至东墙以外30米。

宝应县名人故居景点,宝应,历史上人才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丹青大师陶成,撰《山带阁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才子朱曰藩等。

刘宝楠故居 位于安宜镇芦家巷28号。刘宝楠为道光进士,官至三河知县,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等。故居为三合院,座北朝南,清代风格,占地255平方米。

朱氏三进士故居,保护范围:北起建筑后墙,南至南院墙;西起建筑西墙,东至大门。控制地带:北起小石头街,南至院墙以外8米;西起西山墙以西25米巷道,东至朱家巷。

高朗亭旧居,保护范围:北起主体建筑后墙,南至百岁坊;西起主体建筑西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后墙以外2米,南至百岁坊;西起乔家巷,东至主体建筑东墙。

王凯泰旧居,保护范围:北起本体建筑后墙,南至南院墙;西起西山墙,东至东院墙。控制地带:北起后墙以北约30米,南至南院墙,西起西山墙以外3米,东至东院墙以外3米。

王式丹旧居,保护范围:北起建筑本体后墙,南至院墙;西起建筑本体西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建筑后墙以外2米,南至南墙以外8米;西起运河路,东至东墙以外2米。

王懋竑旧居,保护范围:北起建筑后墙,南至院南墙;西起大门过道东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姜家巷,南至主体建筑以外30米;西起主建筑西墙以外20米,东至西三元巷。

孙荫庭旧居,保护范围:北起后进后墙,南至大门;西起西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学校,南至磨子口;西起巷道,东至东巷道。  

蒲松龄住宅旧址,保护范围:北起建筑后墙,南至院南墙;西起大门过道西墙,东至东墙。控制地带:北起住宅楼,南至主体建筑向外20米;西起水泥路,东至城市河一线。

宝应毛家当铺,位于宝应老城区保卫巷8号,房屋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建筑面积947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南向主房面阔24间,进深七檩,东西向房屋与主房相连,各为6间。主房山墙高峻,砌有墙垛,上砌马头墙,院当中南北向砖砌一道隔墙,开有一拱形圆门。

据传,该当铺原为明初地方郝姓所建的房屋,清末,宝应毛姓对其进行重修,在清后期宅基归毛氏所有,增建了后进藏宝楼,并得名毛家大楼。

1955年10月21日,政协宝应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县城毛家大楼召开,标志着县政协正式成立。1958年春,县公检法部门搬至宝应县城镇一人巷南首毛家大楼办公,宝应看守所也随之迁入,1983年3月,因大楼年久失修迁出。后又作为法院和公安部门家属宿舍,2008年全部腾让,现大楼闲置,归宝应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目前已列入古城保护规划之中,近年将分期完成修缮、布展等工程,并逐步对外开放。宝应毛家当铺,此楼本由郝姓于明末清初时所建,在宝应的望族中,

朱、刘、乔、王是以科第显荣的宦贵之家,真正的豪富当数祁、芦、田、郝。俗话说得好,

朱、刘、乔、王是以科第显荣的宦贵之家,真正的豪富当数祁、芦、田、郝。俗话说得好,“爹爹买田孙子卖,快活中间这一代。”几代之后,他们的子孙纨绔习气益重,骄奢不可一世,只知享乐不图创业。

据说有一次,祁、郝两家少爷,带了一大笔钱,相约到扬州游玩。这一天,逛到一处瓷器店,只见店内瓷器琳琅满目精美无比。二位公子进得店来,东拿拿西摸摸,把玩难舍,爱不择手。店主见状,怕他们失手打破,劝其小心轻放。可能言词欠逊,惹恼了二位公子,于是二位公子便大不如意起来,一个拍案卷袖,一个怒目颐指,用泥金折扇点着店主的鼻子:“你怕大爷我碰坏了赔不起怎么的,爷今天就碰了。”

随手将大花瓶摔了个粉碎。仅管店主人连声陪不是,怎禁得二人摔得兴起,一时乒乓之声大作,一顿掼砸摔打,店内所有瓷器全变成碎瓷。

二人歇了手,遂叫店主捧来帐薄,按帐陪算,共花了十多万贯。事后,碎瓷铺满了整条街。这街后来便叫“碎瓷街”。

世人谑称二公子是“腰缠十万贯,祁、郝下扬州”。(宝应方言郝、鹤同音)您想,骄横奢霍如此无度,其家焉有不败之理。于是先卖田地,再典房产,几经转手,大约于清朝后期,大楼归毛氏家族接手。经毛家整修,又扩进了原南门街当铺的后进藏宝楼,便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群,格局至今未变。

毛家大楼的名声也逐渐大振起来。宝应的毛姓,原是一大家族,俗称的毛八房是指文字辈的兄弟八人,他们分住在县城的东门城脚跟、一人巷、湖滩局、南城根、张仙庙桥、堂子巷、发财巷和毛家大楼,毛家大楼仅是其中一房。

《县志类编》载,毛鸿儒为咸丰九年举人,毛柄南为咸丰元年贡生,毛鸿图为光绪十四年贡生,毛文瀛为宣统二年,可能是最后一科的贡生。

宝应毛家当铺,保护范围:北起当铺建筑后墙,南至当铺建筑南围墙;西起西墙,东至保卫巷。控制地带:北起一人巷,南至发财巷;西起南大街,东至保卫巷。

运河古堤,保护范围:宝应临城段(南起挡军楼,北至运河二桥)控制地带:古堤两侧各20-30米。

双琚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琚遗址位于宝应县夏集镇双琚村南。2006年、2008年扬州市考古队和宝应博物馆两次进行考古勘查,调查时发现最早的遗物为商周时期的陶片以及唐、宋、明、清时代陶瓷片,文化层内涵相当丰富。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江淮地区当时的人类活动踪迹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范围:北起双琚河南大堤,南至凤凰沟;西起凤凰沟,东至凤凰沟。控制地带:北起双琚河北大堤,南至凤凰沟南堤;西起凤凰沟以西120米,东至凤凰沟东堤。

新四军苏中榴弹厂旧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苏中一厂旧址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戴堡村同善庵。旧址形成于1943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0平方米。新四军苏中-厂始建于1943年。1944年春,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新四军一师师部暨苏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先后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到宝应的西安丰固晋一带办公后,-厂迁入射阳湖镇戴堡村同善庵。-厂厂部设厂长、技师、指导员、管理员,下设翻砂、装置、化学、木工、修械等组。建厂之初。

宝应万寿寺,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其位置在汜水镇北侧,开山住持为僧西林。乾隆二十年,僧方旭在寺内建大悲楼,由此成为传戒寺院。后由僧圆孚任住持,历40年,寺庙再次兴旺。不但还清以前的债务,万寿寺增其旧制,殿宇一新,又置田数处。至道光年间,在僧澄溪主持下,又扩大寺庙范围,建上下厅及廊房数十间再次设坛传戒。数十年间,万寿寺规模不断扩大,香火兴旺,声誉远播,是宝应县范围内很有影响的佛教寺院。

朱氏家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氏家祠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小石头街8号,是清代宝应籍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朱氏家祠原名朱方伯公祠,为宝应一门三进士之一的朱士达一支的家祠,因朱士达于湖北等地任布政使,故称方伯,家祠依明清布政使称呼惯例,称朱方伯公祠。朱士达(?-1854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今江苏省宝应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登进士,署黟县知县、南凌知县、霍山知县,授怀宁知县。

同松药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松药店宝应同松药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南大街54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取同心同德,松柏常青之意。1965年,药房后面增筑了药材加工间。现存店铺和药材加工间共三栎房屋,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平方米。药店店铺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均为上下两层楼房,中有过廊相连。第一进面阔四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屋面小瓦,室内梁架稳固,一楼铺闼门已改成玻璃门,室内装修。

刘氏五之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五之堂位于宝应姜家巷13号,原五之堂有东中西三条轴线五之堂,现存五之堂为西轴线五之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五之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进,每进五间,前四进前有廊轩,第五进为双层0。东侧有厢房一排6间,共有房间36间。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进门楣上原有匾额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时匾牌被毁。五之堂建筑均为清中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