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西溪南景区介绍 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
2024-06-03 09:51:44 旅游景点
美学家说,是否有河流穿越或绕行,决定了一个古村的灵动与否。关于这一点,西溪南是有足够自信的。这个徽州小村落,清波盈盈,摇漾生辉,绿意盎然,古朴美雅,不可藏于深闺,更不容被误读。
黄山南麓、丰乐河畔,有个西溪南,1200多年的历史,丰乐河穿流而过,又称丰溪、丰南、溪南。其粉墙黛瓦,溪水绕流,小桥横跨,枫杨摇曳,大片晃眼的绿,明丽而不染尘埃的静幽,距离黄山机场25公里,距高铁黄山北站仅4公里,公交直达,交通极其便捷。
西溪南,透着唐风清韵,一派古朴精微的徽州印象。
西溪南的村落布局,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呈不规划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东西贯通,南北畅达。村以条、陇、雷三水系为主线,分为前街、中街、溪边街,前街水街构造,小桥流水,多有半月形单孔石桥;中街,屋缘街建,鳞次栉比,街埠露水处均有埠头,便于村民浣洗;后街,随溪走势,曲折多姿,远山、近水、古桥、潺流,村野里的古朴,清冽流动的水面,折射出篱墙的倒影……
花窗、马头墙、镂空精美的砖雕木刻,是黄山任何一个小村,都能见到的典型徽州形象。西溪南村,自然也是如此。明清建筑大量保留,楼台亭榭点缀其中,私人园林众多,如明代汪道昆的“钓雪园”、盐商吴天行的后花园“果园”遗迹。
老屋阁和绿绕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是明代富商吴息之故居,明中期建,500多年历史,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正面是水平高墙,侧面是错落山墙与院墙,倒影入池,深幽静雅。老屋阁两侧人字硬山博风墙,与一般徽派民居有差异,是为特色。绿绕亭原为过街亭,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而得名。亭梁枋上刻题铭:“景泰七年岁次两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绿绕亭,以便休憩。吴斯和乐建。”据说,祝枝山曾赋诗《东畴绕绿》。紧挨着绿绕亭的渔翁塘,水引自雷堨。绿绕亭与老屋阁东西相望,溪水相隔,恬淡且安谧。
西溪南,历史文化悠久,山环水绕景佳,明代中叶多富商巨贾。元明清至民国初,文人雅士汇集,留下了祝枝山、唐寅、董其昌等众多的文坛佳话。
走进西溪南,必会惊艳于她的颜值和个性。
唯美的水口文化与私家园林结合,是江南农耕社会生态学的典范之作,也是明清徽州古村落思想的点睛之笔。
步过村口的青石板桥,左右两顾,望之,听之,皆是潺潺溪水。水不深,但丰盈,绿意中,有人在嬉水纳凉,有孩子持水枪玩闹,似乎喧哗,却一点都不违和;穿过村头茂密的水口林,从街巷进入村子,除了感受美丽,只有惊叹其诗意和灵性。农家夹岸而居,千年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成片的枫杨林,翠色的溪岸,还有生长旺盛的罗汉松。抬眼看阳光与树林,那种穿越时空的沧桑之感,就蓦然而来,莫名地击中了你。
据说西溪南村,古有八景,但非我所追寻。
多年来,我一直倾向于认为美是客观的,构成美的要素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如工整、和谐、雄壮,但是西溪南,似乎并非如此。它的树木单一、弯曲,因为争夺阳光而显得高大,但并不粗壮,疏密不一。它的河水并不清澈见底,水草茂盛显得杂乱,而恰恰是这些,使它兑现了人们心目中某种向往:恣意、原始、怀旧以及畅想。
漫步在西溪南的街巷中,走在青石板与卵石砌就的村道上,足音跫然,路面,是经千年时光打磨,坦承世事迁迭与岁月风尘的砖石,清冷而润滑。一些门楣与窗棂,依然可见花草虫鱼的精雕细刻;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在院边花草上,金灿灿的,晃眼而微醺。西溪南,如一本古书,读之,如抚摸着斑驳老墙皮,满是故事;默默观望,万事万物的繁衍生息,千年风流一卷难掩。
这是烟雨徽州水墨江南的具象,活色生香。
古村落对岸,是近千亩天然湿地枫杨林,沿河连绵,足有四公里长,绿水环绕,满目葱郁,青碧透亮,美的如诗如画,这是古村落的精华所在,像是童话里的森林世界,助推着西溪南成为一个会呼吸的梦境,令人沉醉其间。
我曾在不同季节来过西溪南,春时烟雨朦胧,茸茸嫩黄,晕染出千丝万缕的嫩枝,鸟语虫鸣花香;夏季廊榭清风,青翠欲滴,清凉宜人,可亲水休闲;秋来依然深绿,水明月朗,适宜骑车穿行,感受秋意与徽州慢生活的完美结合;冬季或雾霭朦胧,或雪景玉树琼花,灵韵万方。
半拱形的石桥连着两岸的人家,与水中倒影呼应,随便拍拍,都是大片的即视感。一个人,坐在木桥上静静发呆,足以品味内心宁静,或者倚坐老宅,握卷,清茶,真是既赏景又悦心。
从枫杨林一路走到雷堨处,雷堨宽约二三丈,水深可放竹木排,也可行小木船,蓝天白云,水面澄澈,波光鲜亮,潋滟微蓝,一派旖旎芬芳。仿佛不经意间,轻轻拂开绿纱,就能去到里面的童话世界。
西溪南没有被过度开发,商业气息不浓,如同寂静的田园插画和乡村乐曲。她是俏丽的村姑,固守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安逸。夕阳落下,炊烟袅袅,在这里,可以呼吸清甜的空气,听悦耳的鸟鸣,安抚着夏日的炎热和烦躁。
西溪南,至今没有门票,原汁原味模样,原生态场景,是吸引游人的关键。
美是一种心动,更是一种抵达与沉浸。
朋友带着女儿从淮北来,一下高铁,就去了西溪南,粉妆玉琢的小姑娘被溪水吸引,玩到舍不得离开,朋友很开心,电话老婆儿子,赶紧一起来,一起游徽州。可是一走进别的村落古民居,孩子就开始找出口,一路吵闹,只得答应她马上再去西溪南,这才安静下来。朋友感叹,发朋友圈:带孩子到徽州,不要想着去熏陶徽文化,走访博物馆,就在西溪南,找个民宿住下来,孩子玩两三天水,我们坐在溪边55乡村咖啡馆,喝点饮品,读几本书,或者去土菜馆,吃点毛豆腐臭鳜鱼,喝点啤酒,再拿几个西瓜泡在溪水里,那真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快活啊。
是的,西溪南就是这样,不仅令人惊艳和心动,更需要抵达与沉浸;需要从成年人的有意识,回归到孩童的无意识。当我们遇见西溪南,时间,从此都换了个维度。当我们不再赶时间,也忘记了目的地,也许,才能真正地抵达,生命中重要的审美时刻。
所以,相比于精心攻略的旅行,不如听从自己的内心,慢走,体会翩然而至的美,被美触动进而停留,在溪水潺潺,长川柳岸,青苔漉染,杨林绿意处停歇,让阳光轻探进来,让美好停驻下来。
陶渊明说的“心有常闲”,也不过如此吧。
以流量换成长,未来不止是山水之间。
在山清水秀的皖南,应该有着很多个“西溪南”,小桥流水、古树老房,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开发或者破坏,使得这样原滋原味的古村落,已经越来越少。当西溪南开始衰落时,众多民间资本涌入,使之焕发了新的生机。
西溪南有“微改造、精提升”的过程,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和古民居,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旅游服务业态,石桥古亭、楼阁长廊,开始活起来;坚持不破坏古村风貌,不搞通俗的漂流和栈道,保留溪水林木的独特风格,同时,在村落周边引入年轻时尚元素,激活乡村魅力,竹风摇曳,如茵草坪美起来;民宿改建,咖啡馆挂牌,游客行人,开始留下来。
近代西溪南是有红色基因的,1938年3月,新组建的新四军驻守岩寺镇整顿改编,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进驻西溪南村。该支队官兵一致,和群众打成一片,给小孩接种“天花疫苗”;日机轰炸时,组织群众疏散,并进行防空教育;新四军开拔前夕,西溪南村的“骡马运输队”帮运物资;崇文小学师生特送锦旗,上书“杀敌致果”,军民联欢,谭震林副司令作“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动员报告,全村群众和崇文师生,夹道列队欢送官兵。
我们关注西溪南,这座恬然静谧的江南古村,步移景易的画里乡村,更多描述的,是她的杨林清波,桥影月色,是她的水波几曲,静静流淌。其纯净自然的柔美景致,丰盈增色的徽州文化,自然风物中的灵性气韵,历史风雨中的情感印象,心灵与风景的抵达之谜,总是在某一处交汇,相握相拥。
西溪南,当然不限于绿色。
因为红色的历史,绿色的生态,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蓝色野花,还有旁边菜地里金灿灿的六月黄大豆,翠绿色玉米杆上挂着的须冉……
西溪南,也不仅仅只有山水。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思维,充分把握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交融,利用交通优势,拿捏好找寻乡愁的情愫,不收门票,自然发展,足以用流量获得留量,获得充足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