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主要景点介绍 快来看看吧

2023-12-04 07:00:50 旅游景点

洛阳白马寺景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洛白路6号。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洛阳白马寺的历史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历史风雨中,白马寺数毁数建,但寺址从未变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有宠于则天,白马寺盛极一时,和尚达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中,白马寺受到较大毁坏。十世纪下叶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鼎新伟构","更类天宫"。今天的白马寺建制奠定于十六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十七八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一九六一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洛阳白马寺的布局

洛阳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法宝阁、毗卢阁、普同塔、泰佛殿、缅甸风格佛塔、印度风格佛塔、五观堂、六祖殿、卧玉佛殿、禅书堂、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等。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六祖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3、洛阳白马寺的主要建筑

白马寺山门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天王殿

白马寺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大大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坐落在七级台阶的台基上,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代由原寺院殿改造而成的。全部建筑五间开,三进深,青砖底座,四周绕以回廊。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在天王殿后,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长22.6米,宽16.3米。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雕像,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薄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院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拈花微笑"。正殿内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白马寺钟响被列入那时候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在大佛殿之后,为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

接引殿

接引殿,坐落于大雄宝殿后。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长14米,净宽10.7米。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为清朝泥塑制作。

法宝阁

法宝阁,建于1995年,重檐歇山,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毗卢阁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

泰佛殿

泰佛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

缅甸风格佛塔

缅甸风格佛塔,即白马寺缅甸佛塔苑,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2014年6月竣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作为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缅甸佛塔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缅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中缅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将载入中缅两国友好交流的史册。

印度风格佛塔

印度风格佛塔,即白马寺印度佛殿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西侧,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面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出席佛殿落成仪式,为佛殿剪彩揭碑。

4、小结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为汉传佛教著名寺院,值得旅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