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小说的文体知识梳理

2025-03-09 00:41:02 教育

散文

1.定义: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具体而言如下:

①时间跨度大

散文常常不受时间的制约,向前则可远涉古代,向后亦可跨及未来,中间又可覆盖今天

②空间转换广

散文也可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皆可包容其中

③事件关联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不论是叙事散文、说理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少了事件,散文就少了“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并连带或补充一些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事件

④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动人心魄

⑤结构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宽广,结构尤显机巧。结构不好,文章杂乱无章,结构混巧,“杂乱”亦可成章。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最好体现

3.散文的分类

①叙事散文

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如:《背影》《藤野先生》《老王》等

②抒情散文

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如《春》《紫藤萝瀑布》等

③议论散文

以哲理见长,揭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让人获得启迪,但又不同于议论文

如《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等

4.划分散文层次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如《蝉》分成“烦蝉一-思蝉---恕蝉”三大部分);

⑤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特点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分成总写战士、分写事例、总括全文三大部分):

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5.散文的写作技巧

①动和静

动态和静态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特征,这两种特征通过某些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互相转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化静为动

②实和虚

散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实写和虚写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实写就是从正面对所要描绘的人物进行直接描写,常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虚写就是从侧面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常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③抑和扬

为了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有些散文常采用抑扬手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

④伏笔和照应

伏笔是作者对于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从而使人物的出现、事情的发生显得合情合理,比较自然。照应指的是在文章中对前面所写的有关事实作伏笔和照应必要的回应。恰当地运用照应手法,不仅可以显示出文章情节的连续性,使布局严谨,而且能够及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照应大致有三种:文章的内容和标题照应,结尾和开头照应,文章细节描写的前后照应

6.散文的欣赏方法

(1)明聚散。找“形”“神”结合点,抓线索。

(2)抓“文眼”。抓住能表现或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3)悟情感。从作者描绘的具体形象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得神韵。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感受散文之美。


小说

1.小说定义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允许进行艺术虚构。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经过提炼、整合、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这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其勤劳但麻木的性格,突出创造新生活的主题。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事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衬托或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

如《孔乙已》中有关孔乙已被丁举人击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推写,反映了孔乙己的生活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闽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虑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如:《最后一课》中第 1~6 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闻所感;第 7~23 段是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 24~29 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朔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

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如《孔乙己》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了孔乙已生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以及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如《孔乙己》中间的自然环境描写和《我的叔叔于》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

如:《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衬托了人物心情的美好

2.小说的分类

按照篇幅的长短分

长篇小说(8 万字以上)

中篇小说(3 万~7 万字)

短篇小说(5 千~2 万字)小小说(5千字以内)

按照表现形式分

章回体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如四大名著;日记体小说,如《狂人日记》;书信体小说,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按照内容分

武侠、言情、历史、谴责、侦探、推理、纪实、科幻、惊险等

3.小说的鉴赏方法

理情节——析人物——研环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