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是什么诗的体裁(解析中华诗史"古风”)

2024-10-12 08:30:57 家电

中华诗史源远流长,诗的体裁名字和诗的类别的名称看上去纷繁复杂,其中"古风"一词,就十分绕人。本文拟从如下八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几个诗名词的概念


1、古诗:指唐代格律诗规则正式形成之前的诗歌作品,那时的诗歌,人们称其体裁为古风体裁。

2、古体诗: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后,有不少诗人写不遵格律的诗,或模拟古诗创作,这种诗被称为古体诗体,其实它们亦是古风。

3、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指唐代诗人以及后来的诗人按照规定的格律写成的诗,格律诗的体裁称格律体。

4、古风:古风是指格律诗形成前的作品与格律诗形成后有些诗人不守格律而写成的诗歌作品即古体诗,也就是说古风包括古诗和古体诗,它们的体裁都属古风体。

关于"古风"一词的概念,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诗人的用古风体裁写的作品直接被人称"古风"。

从以上四个诗名词的定义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华诗歌只有两种体裁,古风体裁与格律诗体裁,诗歌的体式也只有两种,一种是格律诗,一种是古风。

一句话,中华诗史只要两种诗,一是格律诗,二是古风诗,古风在前,格律诗后起。



格律诗体裁,其概念好理解,就是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写诗规律,叫格律,按照格律体写成的诗叫格律诗,它的体式也很一目了然。就是那古风体裁,很绕人头脑。为什么称其为"古风"?"古",就是远古的意思,"风"呢,有风俗、风气、民风等义。因为诗最初产生于劳动,存在于民间,又在民间和劳动中口口相传,好像一种风气民俗一样,它与"古"合起来就有"古代风尚"之意,于是就被称为"古风"。这称谓显得古朴通俗,典雅亲民,也区别于格律诗。至于古风诗的体式,那就很纷繁,下文有论述。


二)“古风"的产生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说:"诗歌起源之早,是出于人想象之外的。"他认为"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王力先生所说的韵语,我们可理解为当时人们发出的相同相近的有韵声音,它还不是诗歌,诗歌是在它基础上演进发生发展起来的。

诗歌产生的源头是人类的劳动,这是历来被文学理论研究者定论的。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需要协调动作或减轻疲劳感,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各种声音。劳动的人们逐渐感到,一人发声,他人咐和,或集体发声,同时呼喊,既能激发体力,又能协调动作,还能愉悦身心,于是就这样集体做了,或许是"嗨呀嗨呀"之类的声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吭唷吭唷派",这"吭唷吭唷"声就是王力先生说的韵语,它还不是诗歌,但它对诗歌的形成却起了不小的作用。那时,可能人类还没有文字,只是身体和发力的须要,集体呼喊罢了,也记录不下来,口口相传罢了。之后,在这"吭唷吭唷"基础上,人们又发現有进一步的东西,如:发出的呼喊声,如果句尾有个韵声,听起来就很美;呼喊有一定的节奏节律,更能使动作协调;说出的语言若长短参差,能充分表意,等等,于是他们就使用和实践了,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这样一来,原来的叫喊声便一步步成了诗歌。这些原始诗歌就是最初的古风体诗,被后人称作"古风"。原始劳动就是原始诗歌的起源,也就是后来被人称为古风的起源。古风再发展,到后来,有了更大的规模和更美的体式,那是经过了漫长时间过程的。



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下来的第一首远古诗是上古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为:砍伐竹子,做成打猎的工具;弹出泥丸(有说是"飞快的奔跑”),追逐野兽。题目《弹歌》当然是后人加的,创作者,可想而知,是集体哼哼唧唧而成。这八个字有节律节奏,是二言诗,表意完整,记录了一个劳动过程。现在,江淮方言中"竹、肉"两字的韵母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入声字,属仄韵,说明《弹歌》时代,人们已经有用韵的意识了。

有人说,不是《诗经》是中华诗歌原始作品吗?《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它之前,古人们已有较多的口头创作诗,相对比较,巜诗经》里记述的内容是人类在"吭唷吭唷"和《弹歌》之后的若干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生活。诗经时代,社会相对进步多了,所以,它的诗,艺术性思想性也就高级多了。


(三)几部名诗的"古风"属性


第一部 诗经,它属"古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分风、雅、颂。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谣,当然是古风;雅、颂不是民谣,但其中内容表达的也是当时社会风气、风俗、现象、礼仪等,把它们归入古风也不牵强附会。不管从体式还是从内容看,诗经都应属"古风"。

第二部 楚辞,属"古风"。



第二部 楚辞,属"古风"

楚辞是中华古诗中浪漫主义总集,它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在它之前,中华诗歌没有浪漫主义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如《诗经》中的各诗。楚辞作品以屈原为主,作品亦以屈原的为主。楚辞的诗句以每句都有一个"兮"字为特色,这个"兮",有时在句末,有时在句中,不管在哪儿,它都是语气词,用以表达各种语气或帮助表达感情,凭此,它区别了楚辞与其他任何诗的体式。楚辞运用当时楚地的方言、语音声韵,描写记述楚地文化,充满地域特色,直接地说,它是楚风,把它归入"古风",名副其实。


第三部 乐府诗,它属"古风"

乐府,原是汉武帝时代设置的音乐机构,这个机构里制作出来的配乐诗歌作品称乐府诗,简称乐府,即是说,乐府诗是由音乐与歌词两者合成,后来,音乐失传,只留下歌词,我们今天读到的乐府诗,其实就是当时的歌词部分。乐府歌词的是朝庭指派专职人员去民间采风,搜集民歌民谣或文人诗作,来到乐府机构与乐曲配对而成。这么个来源,不正是"风"吗?


第四部 南北朝民歌,它属"古风"

南北朝民歌是继汉乐府诗之后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大众口头创作诗。由于地域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和文化底蕴不同,所以,南北朝民歌有着截然不同的诗风,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有小家碧玉气,如《西洲曲》《子夜吳歌》,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气势强大,如《木兰辞》《敕勒歌》。不管是南朝民歌还是北朝民歌,它们的内容都有民俗民气民风的本质,它们肯定是古风。



(四)"古风"的地位和社会意义


古风,在中华诗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从诗的源头讲。古风中收集的最早原始诗歌是后来万诗的源头,后来的各类诗歌都是在漫长的进程中,从它们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无论从体裁、体式与内容讲,都是这样,就这点足以奠定了古风的诗史地位。

其次,从古风创作的内容和范围讲。古风诗创作历史悠久,作品众多,涉及的内容广泛,反映会生活深入深刻,所以宽阔度和纵深度兼及。古风,在格律诗形成之前,它独占中华诗坛。

第三,从它起始以后的发展史讲。"古风"一路走来,它开创了中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先河,完成了诗句字数增多、诗句句数增多的任务,经历了内容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走过了从二言(弹歌)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和杂言等的道路。这一系列的进步,证明了古风由低到高的演进历程,这一历程,可说是中华诗歌的前半生辉煌。

古风诗体,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一直为诗人重视和采用,即使是唐代格律诗时代,许多大诗人还喜欢用古风体裁写诗,他们故意写古风诗,留下不少优秀名篇,今天读来仍哙炙人口。诗史上的著名诗篇,如《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蜀道难》等都是古风体,这些古风体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体式,都十分了不起。

古风的诗风,五古往往以朴实为主,七古往往以雄健为主。有的古风诗很刚强,硬核,如曹魏古风,有的古风诗汪洋恣肆,气势宏大,如巜蜀道难》,有的古风诗缠绵悱恻,非把一件事说得深入透彻,如《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古风诗主题的社会推动力大,一般都有某方面的强大力度。

一部中华诗史,半部是"古风"史,还有半部是"格律诗"史。格律诗是后起之秀,它确实在诗坛上有雄雄地位,但如果没有大量的古风诗做基础,唐代也难以一下子形成诗的格律化,可以说古风诗是格律诗的行先者,或称祖上。

这就是"古风"在中华诗史中的地位。

古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记录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袒露人类各种思想感情,表现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从侧面反映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这些,对中国社会来说,它不仅是诗歌,还是史书。这,就是古风的社会意义。



(五)古风的体式和内容


古风的体式呈多样化,与格律诗截然不同。

1、每句的字数。古风诗每句的字数可以是定数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等(其中四言、五言、七言为多数)。诗句字数不定数的杂言古风诗,在同一首古风里长短句参差不齐,少则二言,甚至一言,多则九言、十一言等。

2、每首诗的句数。古风每首诗的句数是不定数的,二句、三句以上直至百句以上任意用,只是要根据表达的意思而定,这当然是表现诗人的水平与能力的好所在,写得越长,艺术性又高,足以证明诗人有能耐。例如《离骚》有三百七十多句,《孔雀东南飞》有三百五十多句。为了不与格律诗相缠,古风一般要在八句以上。

3、排行。古风诗行的排列随诗句意思的变化而变化,字、句定数的古风诗,全篇诗行排列整齐划一,但杂言诗就显得不那么整齐了,因为它们是长短不一的诗句组成的,必须根据意思排列诗句。上古民谣民歌,亦如此,如:

"今天我们有过一次好狩猎,

我们打死了一只野兽。

我们现在有吃的了,

肉的味儿好,

浓酒的味儿也好。"

这是文学研究者收集的一首原始古风,它的诗句字数和诗行排列都是根据要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古风的内容,由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决定。诗歌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唯一源泉,诗人,是时代的人、社会的人,他们不可能超越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凭空生造内容进行创作,作品内容非打上时代烙印不可。如:原始歌谣大多写各种劳动的场景;南北朝民歌,由于南朝和北朝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所出的诗人作品内容也迥然不同,南朝古风诗多歌唱爱情和生活风情,北朝民歌多写战争战事战场情景。


(六)"古风"在唐代


唐代是格律诗时代,这时期诗人写诗就兴写格律诗,他们严格遵守规律规则,若有一点不符,诗再好,也进不了格律诗行列。所以,写格律诗的诗人必须小心谨慎,不越格律的雷池一步,当代诗人们写格律诗,十分带劲,唐代格律诗流行满诗界,那是上下几千年公认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诗人却故意不写格律诗,偏写古风体诗,不是不会写格律诗,而是有意为之,他们就是认为古风好,李白的许多歌行体诗都是古风。这种现象出现,原因有多种:个人爱好所使,习惯势力为之,古风不守格律,可自由放开写,驰骋感情。等等,想来,古风可驰骋感情,恐怕是最主要的。格律诗太机械,这点我们今天习格律诗的人,体会很深很多,有时深感违律之处正是某诗的闪光之点,但为了照顾格律,不得不舍之,甚惜。

古风诗在唐代层出不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皇家宫庭里或重要祭祀场合,还演奏古曲,这此古曲需要诗人去写作古风诗与之匹配。

古风在唐代,有十分出色的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感情迭宕起伏如,艺术性极高,仔细阅读,让人感慨万分。

如果算一算,诗史上的风古诗,数量远超格律诗,质量不也逊色于格律诗。




七)"古风"的写作


古风诗体不要求格律,那么,写作古风是不是就没有任何要求了呢?当然不是,特别是唐代名诗人所作的古风诗。

写古风起码要照顾到如下几点:

1、古风要求用韵。

用韵,是诗与其他文体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首先区别,即是说,若是诗,必有韵,写古风诗当然要用韵。

许多古风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并不押韵,有时感到相差甚远。这问题好解释:一是古今语音不同的缘故,语音变了,今读无韵。二是,古风中那些个民歌民谣来自各地,歌唱人或写作者用的是各地的方言,今人读起来感不到韵味,是当然的了。再说,远古时代,人类哪懂规律用韵啊,只知道发出的声音能舒缓体力,有节奏可依即行,有些韵感即可,后来,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也聪明了,才一步步发现,一句话之后用一个字音相近或相同的字,出声就好听,这才渐逐意识到用个韵的好处。不过,当时还没有严格要求,哪里是平声,哪是仄声,哪句该押,哪句不该押等等,即是说当初的押韵要求是很宽泛的。再后来,古风的用韵严格了起来,例如,一首古风诗,要么一韵到底,要么有规律地换韵。为什么要换韵?因为一首长诗,要几十句,或更多句地写下去,一韵到底有困难,换个韵继续,可写下去,但换韵不可太随便,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规律由诗人自由去考虑,不受格律诗束缚。

古风诗可押仄韵,这与格律诗不同,格律诗要求押平声韵。古风押仄韵也不是随便的,要区分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不可通押,有的古风诗通押,那是大家作品,出自大方之家之手的作品,就无人指责了。

一般说,五古都是一韵到底,但太长了也得换韵。七古常见换韵现象,几句一换,怎么换,没有硬行规定,诗人自己琢磨。

2、古风诗句也要有节奏,诗与音乐一样,有节奏才有律动感,最早的诗尚有节奏,后来写成的古风就更注意节奏问题了。古风,它的节奏不要求像律诗那样严格,但要求有相对一致的节奏,怎么个相对一致,也由诗人自己琢磨和决定。

3、诗句字数定数的古风诗,排列整齐划一,诗句字数不定数的杂言古风,要求相对有规律,求得美观,如:四言,全篇都用四言,五言,全篇都用五言;杂言,复杂一些,其中句式字数多少变化,最好力求有规律。

4、语言

古风的语言亦要求诗化,凝练、典雅、避俗避平,炼字炼意也是必须的。

5、古风诗中要有意象,并将意象营造成意境,这与格律诗一样。但古风中用意象要求不一定那么严格,有形象就可以了。

6、写一首古风,句无定数,少可两句(如《弹歌》),四句、六句,多可几十句以至更多,根据内容而定。一般说,古风诗的句数得在八句以上。

7、古风不要求对仗,不过诗中某处对仗一下当然好,有些古风诗的对仗还十分讲究。

8、古风不讲究平仄,但如果有一定的平仄当然亦好。王力先生对古风的平仄问题有一段论述:

"五言古诗不很讲究平仄,但五言、四言仍要尽可能避免五平调或四平调,否则就嫌单调了。五仄、四仄比较常见,因为仄声还可以有平、上、去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

平仄是字的声调,声调由调值决定,它决定字的发音的抑扬顿挫。王力的意思是:"写古风在运用平仄问题上要注意:四言五言古风诗每句每个字不要全用平声,因为平声在调值上平而高,全用它,显得平直又高昂,没有仰扬顿挫的美感;古风诗中的四仄或五仄可以用(每句每字都用仄声),因为仄声里有上去入三声,这三声在调值上有升降高低变化,读起来有抑扬顿挫感,好听。"这些,听起来很绕人,但操作起来并不十分难。



(八)"古风"在今天

今天,人们习写文言诗,最多的是习写格律诗。已经有很多年了,今人掀起了一个习写格律诗的高潮,写五言、七言,也填词,出现了许多写格律诗词的优秀诗人,每每在网络所见。他们写格律诗,既继承了中华诗词的优秀文化,又开创了赋予古诗词以新生命的时代局面,这些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肯定收入中华诗史里去,他们的努力,是对诗史的贡献。我们的后人,在研究我们今天诗人和作品时,一定会给以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当代诗界也有人在写古风,今有较多的古风作品问世,它们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卓卓,有的调谐活泼,有的整肃庄重,直达百花齐放的境界。当然,当代人写古风诗,其成就远不如唐代及唐代前后的诗人所写古风诗的成就大,但是,今人习写,能使古风体裁延续下去,这是有意义的事。

写古风诗,表面看没有格律,其实是要求有独自的格律,只是这格律,要诗人自己去创设。其实,这比写格律诗难度还大,诗人要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构建各各不一的独特规则(这独一规则就是某首古风诗的格律),如果加上内容要求精辟、构思要求精巧、体式要求精致、语言要求精炼,等等,写一首精彩的古风诗,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今写古风诗,有不很讲究的,但所写诗作仍归属"古风"。这说明"古风"的写作要求松严有度,它不拒绝可以入它大门的诗作品,从这点说,古风,不是不能习得的。

结语:

1、中华古诗体,只有两种:一为古风,二为格律诗。一般所说的这体那体都分别是它们所属里的小类,如"古风"里有骚体、乐府诗体、歌行体、民歌体、四言体、五言体、七言体、杂言体等;格律诗里有律诗、绝句、排律等。

2、古风体是中华诗各种诗体源头,它的诗史从远古开始,一路绵延不断,直至唐代,直至后来。

3、在格律诗形成以前,中华诗全属古风诗。

4、古风与格律诗的区别是:格律诗必须遵守唐代诗界制定的格律规律,古风不遵守这套格律。

5、古风不古,格律诗掀起后,还有很多诗人仍写古风,史留名篇,灼灼其华。

6、古风的好写在于不守格律,古风的不好写也在不守格律。不守格律不是没有格律,古风要求诗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构建独自的格律。

7、古风诗质优劣之分,高低上下差距甚大,现在我们读到的流传下来的古风诗,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品。

8、古风的诗史最长,上从上古民歌民谣开如,到格律诗出形成之后,直今至今人,古风诗写作就没中断过。

9、古风一路走来,从源头开始,至今没消失,证明古风有一定的生命力。

至此,本文将结束。与习古诗词一样,对"古风"的理解,我也只是"习",习我所疑,习我不会,习我不懂,还没完全习得。对古风的来龙去脉,我历来模糊,通过写作此文,意图理喻。我为自己啃了块硬骨头而高兴,啃得好差,当另说。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古风,限于学识浅薄与学养简陋,所说定有谬误,请读者批评指正,供我修正原文。谢谢!

注:本文所说中华诗史指的中国从远古时期人类有诗歌创作以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诗,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