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标准多少正常(超过这个分贝就要注意了)

2024-07-17 22:00:56 家电

每当听到马路上此起彼伏的引擎声、喇叭声、轰鸣声......人们常说“血压都高了”,以表达此时的情绪。

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子刊的研究指出,面对交通噪音,“血压高了”并不只是种夸张的说法,也体现在生理表现上。

噪音是如何影响血压的?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医师 戴海江

上海中医文献馆失眠科主任医师 施明

马路噪音真的让人“血压升高”

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24万名40~69岁的无高血压患者的数据,并根据参与者的居住地估算道路交通噪音值。

进行大概8年的跟踪之后发现,与生活在安静街道上的人相比,生活在交通噪音大的街道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压,且风险随着噪音“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同时接触交通噪声和空气污染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最高。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与环境卫生系的助理教授黄婧表示,暴露于交通噪音之中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即使在考虑了空气污染因素后,道路交通噪音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仍然非常显著。

此前,刊登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也指出,当来自道路交通、飞机升降或同伴打鼾的噪声超过35分贝时,人的血压就会上升,且噪声越大,血压越高。

比如,飞机噪声每增加5分贝,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上升0.65毫米汞柱。

噪音的危害,不止损伤听力这么简单

噪音对人体的伤害是方方面面的。根据我国噪音相关标准,每天超8小时处于85分贝及以上的声音环境中,可能导致慢性听力损伤。长期的低剂量噪声(60~70分贝),也可能对内耳毛细胞等造成损伤,引起听力下降。

分贝等级

15分贝以下

感觉安静

30分贝

耳语的音量大小

40分贝

冰箱的嗡嗡声

85分贝

汽车穿梭的马路上

100分贝

装修电钻的声音

120分贝

飞机起飞时的声音

150分贝

放烟花爆竹的声音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脏病、肥胖症、糖尿病、认知损害、睡眠障碍、听力问题以及耳鸣等病症,都与噪音相关。

01

心脏病风险增大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发布研究称,噪声哪怕是低分贝噪声,也会对正常心率模式产生破坏性影响,长期如此可导致心血管问题。

02

糖尿病几率增加

通过对欧洲356万人的研究显示,环境噪音大,糖尿病风险高。丹麦奥胡思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和德国美因茨大学的心脏病学家发现,长期暴露于公路、铁路、飞机等噪音环境,可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加拿大一项研究也发现,交通噪音平均每增加10分贝,糖尿病发病率增加8%,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长期接触噪音,会引发多种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

03

智力发育受限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报告指出,在大型机场附近上学的儿童,由于长期暴露在飞机噪音下,智力发育特别是阅读能力会受影响。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低20%。

04

腰围增加

瑞典卡罗林医学大学研究发现,生活在噪音污染较重地区的人,腰围相对更大。噪音每增加10分贝,腰围就会增加1厘米。该大学另一项研究显示,生活在机场附近的人,腰围平均粗6厘米。

05

湿疹风险增加

美国《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居所附近交通噪音越大,患湿疹风险也越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住所与交通嘈杂主干道距离每增加10倍,罹患湿疹风险就会降低21%。

长期睡在噪音环境中,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危害就更大了。噪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加重原有病情。

躲不开的噪音怎么办

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居民区的噪音标准在45~55分贝之间,交通干道的噪声标准在55~70分贝之间。想要减少噪音带来的伤害,营造良好的声音环境,可以试试以下4个方法。

·家中安装隔音窗·

选择居住环境时,应注意周围的噪音水平。如果外部环境无法改变,可以安装双层玻璃、隔音窗、窗户隔音膜等,能够有效起到隔音作用。

另外,厚重的窗帘也能起到减轻噪音的效果。

·睡觉时佩戴耳塞·

可以考虑佩戴医用耳塞、防护耳塞、密闭泡沫耳塞等,减轻噪音对身体的伤害。也可用棉花球或柔软的纸球代替,但不要放得太深,以免耳朵受到伤害。

如果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噪音的“攻击”,听一些轻音乐,如溪流、落雨、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抵消噪音污染的影响。

一定要避免“以噪抗噪”,如戴耳机大音量听音乐等。长时间戴耳机可能会造成听力损伤,平时使用也应保证音量不超过60分贝,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

·种些花草植物·

可以在家中多养些花草绿植,既可以净化环境,又可以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音。枝叶表面的气孔、绒毛,就像电影院里的多孔纤维板一样,能吸收掉部分噪音。

·投诉违规行为·

若想真正解决“声污染”问题,相关执法部门须严格执法。现在,不少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如果碰上违规行为,可以向环保等有关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