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文字是什么字体(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为什么被楷书抢了风头?)

2024-10-08 08:46:04 百科


书同文·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为了使秦法更好地在广阔的疆域内施行,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的政策,统一的文字既是秦王政令传达的有效保障,也能让原六国人民更好地交流。

秦始皇以秦文字为基础,采六国文字之长,整理创造出了秦国的官方字体——小篆

为了推行小篆,始皇帝也没有少费心,他先是命丞相李斯、权臣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用小篆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在进行全国推广,随着秦始皇满世界求仙人找仙丹,他多次出巡并留下了七处刻石,均为秦相李斯所书。

关于这些刻石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第一集,开头就是,观前备好纸巾。

汉字隶变

庞大的秦帝国每天大事小事繁多,小篆太难书写,于是就演化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字体,是一种隶属于小篆,作为小篆的辅佐而存在的字体——隶书,也叫佐书

在秦代庄严正轨的场合用整体书书写,也就是小篆,其他普通场合才会用隶书书写。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国土疆域更大、人口更多,对文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篆书这种看着眼睛疼、写着手腕疼的书体就逐渐被隶书取代了。

汉字之名,由此而定。

东汉·隶书《曹全碑》

更加简便的文字当然更有利于传播,汉文化向西南、西部边陲传播迅速,向南有南越、向西的居延边塞,都出土过大量的汉代竹简。

1930年在汉代张掖郡居延边塞遗址,发掘出1万余枚汉简,称居延汉简,70年代又发掘出2万枚,称居延新简。这些简文记载了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至东汉初期,在居延边塞发生的相关事迹,以驻防戍边为主。

那可是2000多年前的西部边塞啊!

《居延汉简》

捎带一提,东汉时期,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著作,标志着文字学的创立,《说文解字》收入了9353个汉字,更了不起的是它按部首编排,共有540个部首,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

一部“字典”开创了两个先河,直到今天我们解读古文字,离开《说文解字》就是瞎子摸象。

《说文解字》

变隶为楷

隶书之后汉字发展出了草书和楷书两个方向,草书暂且按下,我们来说楷书。

不论篆书、隶书,官方书法家写出来是一回事,民间老百姓写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老百姓为了方便会在生活中更加简省书写,于是曹魏大牛钟繇(yóu)就在隶书的基础上,吸纳了民间书写,又参以篆、草书写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楷书书法。

史称其书“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小楷《宣示表》

后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化,我们来到了巨唐。

唐朝书法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楷书发展至最高峰——唐楷楷书四大家唐朝占据其三,更有虞世南、褚遂良这样的大佬,可谓是遍地书法家了。(赵孟頫凭一己之力在高手云集的唐朝硬抢过一席之位也是了不起。)

从唐太宗开始,就以颜师古《五经定本》作为标准矫正当时的字体,唐玄宗作《开元文字音义》正式确立了楷书为官方字体的地位,不论是国家级别的重大事件、还是科举考试的书写字体、还是幼儿童蒙都以楷书为标准。至宋元明清至现代,楷书的地位牢不可撼。

欧阳询是不可不提的,他总结出楷书三十六法,讲究排叠、停匀、相称等法则,无不彰显出唐楷精准化、楷模化的“尚法精神”。他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至今仍是学法爱好者入门的最佳范本之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草书和行书

草书是隶书简化而来的另一种字体,草书又分为兼有隶、草为一体的“章草”,也有脱去隶书特点,讲究笔势相连的“今草”。魏晋之后的草书多为今草。

唐朝还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的“狂草”书体,张旭是唐朝公认的草圣,杜甫就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没有十二分醉意都不好意思提笔。狂草的书写狂放不羁,因此也脱离了实用性,是一种纯艺术创作的书体。

三国吴·皇象章草《急就章》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楷书太慢、草书太难,为了弥补这两个“缺陷”,历史注定了行书的诞生。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写起来行云流水,就像一个人在快速前行。行书是楷书的草化、草书的楷化,所以当草法多于楷法时,叫行楷;反之则叫行草

魏晋南北朝是行书的黄金时期,那个男人在一次群贤毕至的聚会上,将人生感悟化作笔墨,趁七分酒意创作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那个男人,名叫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是当之无愧的书圣!

《兰亭序》摹本

魏碑

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十分重视书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制定文字,永为楷式。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汉化, “阻断北语,一从正音”,汉字楷体成了北魏的官方字体。

北魏的楷书形成了独特的碑刻楷体,后世称魏碑体。可说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不仅推动了楷书的发展,更为唐朝楷书的精准化、楷模化奠定了基础。

北魏《张猛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