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什么意思(成语故事:垂帘听政)

2024-12-18 10:16:29 百科

垂帘听政(chuí lián tīng zhèng),意思是皇后或太后临朝处理国家政事;比喻女人在背后主持某方面事务。成语出自《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嵘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从两汉门阀崛起,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门阀政治充斥朝野,甚至就连皇权也难免受到掣肘。就连唐高宗李治的婚姻亦是如此,其中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王皇后的母亲则出身河东柳氏,萧淑妃则出身兰陵萧氏,两人背后都有极为庞大的门阀势力。

其实,早在唐太宗时期,便已经意识到了关陇门阀势力太强的问题,为此他在继续任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具有关陇背景的官员之余,又大肆提拔了房玄龄等山东士族官员,并重用了以魏征、马周为代表的寒门士子,以平衡朝中势力,使皇权逐渐摆脱“关中本位”的局面。

唐太宗驾崩,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辅政,两人固然是忠心耿耿,治国辅政能力也很强,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权力欲太强。李治即位后,两人借辅政之机结成同盟,在朝中大肆结党、排除异己。

不甘作为傀儡的唐高宗,为了摆脱掣肘,先后提拔了八位宰相,试图分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手中的权力,其中李勣为功臣出身,韩瑗、来济与长孙无忌关系密切,柳奭乃王皇后的舅舅,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则为东宫僚属,宇文节则以刚正廉明著称

与此同时,内廷也是风起云涌。王皇后虽然出身高贵,但却始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而萧淑妃不仅先后诞下两女一子,再加上漂亮聪慧、善解人意,在后宫之中日益受宠,王皇后的地位难免受到冲击。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与唐高宗前往感业寺进香,李治与在此出家的武则天旧情复燃,为了对付萧淑妃,王皇后主动提议将武则天纳入宫中。

为了帮助外甥女王皇后稳住后位,中书令柳奭先是让王皇后将宫女刘氏所生的庶长子李忠过继到膝下,再由自己联络外臣拥立李忠为储君。为此,柳奭倒向长孙无忌,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李忠于永徽三年(652年)七月被立为太子。

永徽四年(653年),东宫出身的宰相张行成去世,高季辅也因病致仕,并于同年十二月病逝,唐高宗遂又将兵部尚书崔敦礼提拔为宰相,以接替高季辅,继续分化相权。

长孙无忌自然也看出了唐高宗的意图,为了重新执掌大权,他趁着同年爆发的“房遗爱谋反案”,大搞株连、诛锄异己,导致名将薛万彻、吴王李恪、宗室李元景和巴陵公主被杀,平阳公主和柴绍之子柴令武自尽,宗室李道宗、宰相宇文节被流放。

之后,独木难支的于志宁也倒向长孙无忌。至此,八位宰相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韩瑗、来济、于志宁结成一党,只剩李勣、崔敦礼两人苦苦支撑。

眼见朝中势力再度倒向长孙无忌,唐高宗李治为收回大权,开始谋划清除朝中的士族门阀。如此一来,有着明显门阀背景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失宠,也就在所难免了。野心极大的武则天,则借机讨好唐高宗,不仅接连生下儿女,还将姐姐、外甥女全都介绍进宫中,共同伺候李治,帮助自己固宠。

凭借以上手段,武则天很快宠冠后宫,并成为唐高宗的政治盟友,而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意图也开始越来越明显,试图借此重振皇权,打压元老大臣势力,而看出皇帝目的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则坚决反对废后。

就在唐高宗与大臣博弈之际,王皇后自己却铸成大错。失宠之后,王皇后先是联合萧淑妃诋毁武则天,然而唐高宗根本不听,王皇后便又与母亲柳氏求巫祝以“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结果事情败露,唐高宗遂以此为借口,解除柳氏门籍,不许其再进宫,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因此被罢免中书令之职。

眼见触怒了唐高宗,王皇后更加不安,为了彻底清除后患,她又联合萧淑妃试图毒杀武则天,结果事情再度败露。

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因得罪长孙无忌被贬,他随之上书“废王立武”,正式将此事摆在了台面上。对此,长孙无忌的政敌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上书支持,李勣则表示此乃皇帝家事,不用顾及外臣意见。

十月,唐高宗正式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十一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次年,太子李忠亦被废黜,降为梁王。

随着王皇后、萧淑妃被废,长孙无忌等人迅速失势。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与武则天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贬出京城,长孙家族、河东柳氏、南阳韩氏“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

就在唐高宗李治重振皇权,准备大施拳脚之际,他却突然于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患病,头晕目眩难以理政。为了避免大权再次旁落,唐高宗只好让与自己同为一条阵线的武则天代为处理朝政。

武则天掌权之后,野心却是越来越大,以致“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这让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告发武则天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得知消息后大怒,密诏上官仪入宫商议废后之事。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唐高宗遂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武则天得知消息后,立即跑去向唐高宗哭诉辩解,唐高宗见状便又心软,说道,“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这让武则天对上官仪恨之入骨。

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意图叛逆。不久,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左威卫大将军、郜国公郭广敬也因与上官仪交好被贬为隰州刺史,不久病逝;中书令刘祥道也被改任司礼太常伯,唐高宗由此大权旁落,朝政落入武则天之手。

自此以后,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