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的可怕真相(尧舜禹禅让是真是假?禅让的真相其实很残酷)
2024-10-31 08:15:58 百科
提到历史的美谈,一定少不了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千年以来,人们提及这三位君主都是赞不绝口。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做到禅让的君主没有几个。
何为禅让,类似于现在的投票选举制度,得到票数最多的候选人,就可以成为下一任的领导者。是不是看起来非常公平、公正且文明呢?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尧舜禹禅让真的是心甘情愿的让位吗?其实事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舜逼尧
尧在位70年后,自己的儿子丹朱,个性刚烈,政治能力不足,不受百姓爱戴。
当时作为驸马的舜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力量,但仍保荐丹朱治理南河8年(隐忍8年,也是一个狠角色)。
直到朝臣和百姓认为丹朱不是治国之才,纷纷靠拢“贤明”的舜。
在舜摄政之后,便囚禁了尧,并逼迫尧禅位给自己。《竹书纪年》有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此时用一句“天也”结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这样看来,似乎并不是尧让位,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
所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这样的评语:“舜逼尧, 禹逼舜。”尧不得不传位给舜,实乃舜已经完全得到百姓的爱戴,近百岁的尧又能如何呢?
舜即位后,立刻干掉了共工、终、鲧、欢兜等一干尧在位时的名臣,终使天下臣服。很显然,舜怕丹朱利用这些旧臣东山再起,推翻他的统治。
《尚书》中有言: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俗话说,天道好轮回,令他没想到的是,夺得他的帝位的人,正是被他杀掉鲧的儿子—禹。
禹逼舜
由于天降洪水,舜不得不启用“治水世家”禹。(老子已经被杀,只能让儿子顶上位)
舜是禹的杀父仇人,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舜一直提防着禹,禹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奉承着舜。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没时间回家,而是不敢回家,要知道当时舜一直防着大禹,大禹怕自己的身边有人监视,怕进了家门以后回来家就不见了,哪里敢回家,只得忙着治水。
舜虽然要防着大禹,但是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调用这些东西都需要有足够的权力才行,因此他不得不下放权力给大禹。
大禹于是走上了舜的老路,掌控舜朝的人力物力,打造自己的班底,架空舜,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软禁太子商均,授意天下诸侯请他上位,名正言顺"禅让"得天下。
虽然《史记》上讲,舜南巡不幸病死在途中。但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却这样记载:舜年迈体衰,禹于是派舜去南方巡查,实为“放逐”。
舜已有近百岁高龄,途中死于苍梧之野,埋葬在九嶷山。
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少许斑痕,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也叫“湘妃竹”。后来,两姐妹不愿苟活在这个世上,相继投湘水自尽。
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凄惨结局:“尧之女, 舜之二妃,日‘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禅让的真相
其实,在原始社会除了尧、舜、禹三人是以“禅让传帝位之外,在之前“禅让”根本就不曾存在。
从轩辕黄帝开始一直遵循着子承父位的规矩,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
孔子翻遍了历史,才找到尧、舜、禹三人并非子承父业的例子,于是以“天下德者居之”,来教育弟子,游说各国君主,提倡礼乐、道统。
其实儒家道德规范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实行禅让制的。可惜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下,是行不通的。
早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就已经揭露了“禅让”的谎言。汉献帝刘协迫于曹丕的胁迫,不得不效仿尧舜禅让帝位给曹丕。
禅让大礼如期完成,曹丕正式称帝,在此之前曹丕还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禅让之后,得意地说道“舜禹受禅,我今方之。”
一句话揭露了,“禅让”的实质。其实古代争权夺位远比禅让残酷得多,但“禅让”制也不能被过度美化,它本身也就是理想化的政治谎言而已。